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470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iàng)纨绔(kù)戏谑(xuè)敛声屏气(bǐng)

B.拓片(tuò)负疚(jiù)聒噪(guō)人才济济(jǐ)

C.吞噬(shì)脊髓(jí)歆享(xīn)跬步千里(guǐ)

D.搭讪(shàn)朔漠(sù)嫡亲(dí)少不更事(gēng)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本题中,B项,应为拓片(tà);C项,应为脊髓(jǐ)、跬步千里(kuǐ);D项,朔漠(shuò)。

故选A。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残骇桅杆恬然自安走投无路

B.寒喧踌躇惴惴不安瘦削不堪

C.洗漱懵懂孽根祸胎人烟阜盛

D.草窠厮打司马轻衫义愤填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

本题中,A项,应为“残骸”;B项,寒暄;D项,应为“司马青衫”,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师道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囊括四海之意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⑧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A.①④B.③⑦

C.②⑤D.⑥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本题中,A项,①④名作动,C项,②⑤名作状,B项,③弱,形作动;固,形作名,D项,⑥名词的使动。

故选B。

4.下列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本题中,A项,学者,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B项,养生,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

保养身体。

C项,古义:

寄身,容身。

今义:

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D项中“要害”不是古今异义,故选D。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好:

喜欢)或百步而后止(或:

有的人)

B.秦人开关延敌(延:

拖延)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爱:

喜爱)

C.谨庠序之教(谨:

认真从事)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

横渡)

D.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王无罪岁(岁:

年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延:

迎击。

爱:

吝惜。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率疲弊之卒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君子生非异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注意平时在学习课本时进行积累,进行答题时,能及时调动头脑中知识。

本题中,B项,涂,通“途”。

C项,生,通“性”。

D项,颁,通“斑”。

故选A。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亦走也,直不百步耳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皆出于此乎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逡巡而不敢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词语的用法,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两个“是”:

都是代词,这。

B项,第一个其:

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

语气助词,大概。

C项,第一个焉:

助词,相当于“了”;第二个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

D项,第一个而:

表修饰;第二个而:

目的连词,来。

故选A。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本题中,例句是倒装句里的宾语前置句。

A项,是判断句;B项,和例句一样;C项,既是被动句,又是倒装句里的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是“聚之于咸阳”的省略。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官者,公仆也。

如果各级官员对普通百姓的疾苦________,而热衷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那就与我们的“公仆”理念背道而驰了。

②长期以来,种种浪费现象——自来水龙头长流水、阅览室无人灯长明、饭桌上总是剩半盘等,在我们这里早已_________,不足为怪了。

③每天都会出现上公交车不排队的乱糟糟的情况,司机_________,从不加理睬。

那么,乘客的文明上车,谁来加以引导?

何时才能出现?

A.视而不见    司空见惯    熟视无睹

B.司空见惯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    司空见惯    视而不见

D.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司空见惯

【答案】A

【解析】视而不见:

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表示不关心,不重视,不注意或假装没看见。

司空见惯:

指某事常常见到,不足为奇。

熟视无睹:

经常看到,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表示对某个现象不关心,不重视。

①句横线处强调不关心百姓疾苦,应用“视而不见”;②句横线处强调“我们这里”常常见到浪费现象,不足为奇,应用“司空见惯”;③句横线处强调司机对“每天都会出现”的情况的不关心,应用“熟视无睹”。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

表达运用E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了直-19E出口型武装直升机近日首飞成功,这展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新成就,展现了中国军工制造的实力。

B.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他们的英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C.“陪伴式啃老”指子女表面上看是在老人身边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顾老人,实际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

D.汉字简化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并非只是书斋里的产物,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可以从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中,A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

把“研制了”改为“研制的”。

B项,语序不当,“许多”应放在“优秀儿女”之前。

D项,“过程是……产物”搭配不当。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

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

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

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B.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

C.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

D.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

并非选项所说的“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B项,曲解文意,“其‘魂’却不会消亡”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D项,无中生有,原文得不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该项拔高了建阳人发展印刷业的目的。

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

B.第二段强调了文化遗产中“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

C.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

D.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有“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结合文本首尾两段内容分析,“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错误,因为首段并没有讲文化遗产的性质以及传承它的意义。

故选A。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

B.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C.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

义了。

D.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错误,文章第四段是说“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

故选C项。

三、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

曾祖焘,晋平西将军。

祖序,豫州刺史。

父谌,益州刺史。

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

“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

”后随到彦之北伐。

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

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

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

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

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

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

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

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

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

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

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

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馈,一无所受。

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

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

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

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

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

“此乃贫家好食。

”致饱而去。

(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B.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C.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D.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答案】B

【解析】“燕王”做前句的宾语,“事”作后句“泄”的主语。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燕王”做前句的宾语,“事”作后句“泄”的主语。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字,是古代对人

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必须与名相呼应。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互为表里。

B.“迁”“转”是古代官职任免变迁的术语,另外还有“授”“徙”等,“迁”“徙”是关于职务调动的,“授”“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C.都督,中国古代军事长官

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D.檄,古代用以晓喻、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的文告。

文中“檄”是发文书征召之意。

【答案】B

【解析】“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官职。

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

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朱修之因怕被牵连而逃走,最终因冯弘派遣回到了宋国。

C.在平定义宜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被迫杀掉了义宣。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各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答案】C

【解析】“最终朱修之被迫杀掉了义宣”不正确,文中并无“被迫”之说。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2)及义宜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答案】

(1)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让他担任侍中,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

(2)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以为”“妻”“单舟”“遗”的翻译。

参考译文:

朱修之,字恭祖,是义兴平氏人。

曾祖父朱焘,是晋朝的平西将军。

祖父朱序,做过豫州刺史。

父亲朱谌,做过益州刺史。

朱修之从州主簿升职为司徒从事中郎,宋文帝说:

“你的曾祖父以前是丞相王导的中郎官,你现在是王弘的中郎官,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祖先了。

”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

到彦之从黄河以南回去了,留下朱修之戍守滑台,被敌人包围,几个月粮食就吃完了,将士们只好烤老鼠吃,于是(城池)被敌人攻陷。

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让他担任侍中,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

朱修之暗中谋划回南方,妻子怀疑他,常常流着眼泪问他的心意,朱修之很感动妻子的节义,但最终没有告诉她。

后来鲜卑人冯弘自称燕王,拓跋焘讨伐他,朱修之与邢怀明一起跟从。

还有一个叫徐卓的,又想要率领军队中的南人暗中叛乱,事情泄露而被杀了。

朱修之与邢怀明非常害怕而去投奔了冯弘,冯弘并没有礼待他们。

留了一年时间,适逢宋国的使者传诏(传达诏命的官员)来了,朱修之的名声地位本来就显著,传诏到了就马上拜见他。

冯弘的国家敬重传诏,称他是“天子身边的人”,看到他对朱修之如此礼敬有加,才开始礼待朱修之。

当时魏国屡屡攻打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宋国求救,于是(冯弘)就派他去了。

元嘉九年,(朱修之)到了京城,宋帝让他做黄门侍郎,多次升迁做江夏内史。

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了,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大乱,朱修之作为征西司马去讨伐他们,但失败了。

宋孝武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外加都督的称号。

朱修之为政宽容不苛求,士人百姓都乐于依附他。

等到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乱,发檄文给朱修之让朱修之跟他一同起兵;朱修之假装同意和他一起叛乱,但派遣使者向宋孝武帝陈说了自己的诚心。

宋孝武帝嘉奖了他,让他做荆州刺史。

义宣听说朱修之不和自己同心,就让鲁秀做雍州刺史,攻打襄阳。

朱修之命令断绝了马鞍山的道路,鲁秀没有办法前进,就退回去了。

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

当时竺超民抓到了义宣,朱修之到了以后,就杀了他,因为功劳而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

有了军饷,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与属下分了,自始至终不会留给自己,只是以安抚招纳少数民族为要务。

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

离开镇守的地方,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个人的钱十六万贯偿还。

但(朱修之)生性节俭苛刻而缺少恩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

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很差的饭菜,但朱修之却说:

“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

”吃饱了才离开。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海

文天祥①

朅来②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③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

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执,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

②朅来:

指离开。

③飙:

暴风。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B.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C.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D.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D项,“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分析不正确。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意思是“男儿千古以来的志向,我的生命没有尽头志向便不会停止”,直抒胸臆,表达出坚定的志向和凛然的民族气节。

因此最后一联抒情方式应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表述有误。

1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途中见到人民死于屠刀之下而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②时光逝去,自己早生华发却不能救民于水火的无奈伤痛。

③被押解北上,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感伤。

④男儿志向不变,要继续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坚贞不屈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

由诗下注释可知,这首诗写在文天祥兵败被执,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诗中充满了亡国破家的痛苦之情。

首联“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写离开南海北上,看见由于战乱死人多得如乱麻一般,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又写出了人民惨遭杀戮的情况,表达出诗人的极度悲愤之情。

第三句“腥浪拍心碎”写血腥味的海浪拍打着沙滩,使诗人的碎,表达出诗人不能杀敌报国的悲伤与痛苦。

第四句“飙风吹鬓华”写海风吹白了诗人的鬓发,慨叹自己年华老去,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无奈。

颈联“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写诗人悲叹丢失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一片又一片的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