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5463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特色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

11、穴位贴敷…………………………………………………………………………………………21

12、穴位注射…………………………………………………………………………………………22

13、平衡针技术…………………………………………………………………………………24

14、小针刀治疗技术………………………………………………………………………………25

15、醒脑开窍针法技术………………………………………………………………………27

16、刮痧………………………………………………………………………………………………29

17、中药熏洗…………………………………………………………………………………………30

18、颈椎牵引…………………………………………………………………………………………31

19、腰椎牵引…………………………………………………………………………………………33

20、推拿………………………………………………………………………………………………35

21、中药涂擦法……………………………………………………………………………………40

22、中药封包疗法…………………………………………………………………………………41

23、督灸………………………………………………………………………………………………42

24、脐疗………………………………………………………………………………………………45

25、火针………………………………………………………………………………………………48

毫针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

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

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三棱针法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

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

针刺。

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学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散刺法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

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

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

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3.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4.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

(2)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宜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更不可伤及动脉。

(3)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4)对体弱、贫血、低血压者及怀孕和产后妇女等,均要慎重使用。

凡是凝血机制不好的患者和血管瘤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法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以防晕针。

(6)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皮肤针(梅花针)

治疗盘、皮肤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次。

(4)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

4.1弱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

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

4.2强刺激:

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

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

4.3中刺激:

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

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

(5)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

(6)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

(7)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3)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

(4)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次。

(5)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艾炷灸技术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

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

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悬灸技术

治疗盘、艾条、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规程】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对于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