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4822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Word下载.docx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质的(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颗粒大小、均匀度

  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

  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Kav值的差异性,Kav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

Kav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

  1、层析柱的选择:

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

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

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

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

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

  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

  二、实验原理

  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流经固定相(多孔的固体或覆盖在固体支持物上的液体)时,各组分沿固定相移动的速度不同而分离。

能用于微量样品的分析和大量样品的纯化制备。

按操作形式可以划分为:

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

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不同划分:

气相层析、液相层析。

按层析的机理可以划分为:

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等。

2

  凝胶过滤是一种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

该方法是把样品加到充满着凝胶颗粒的层析柱中,然后用缓冲液洗脱,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颗粒的静止相中,只能在凝胶颗粒间随流动相移动,因而可以被较快洗出,而小分子则能够自由进出凝胶颗粒,并很快在流动相和静止相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因此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流经柱床,从而使不同大小的分子得到分离。

  本实验利用凝胶过滤的特点,先向层析柱中加入FeSO4溶液,形成一个还原带,然后加入血红蛋白样品(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的混合液)。

由于血红蛋白分子量大,在凝胶床中流速快,当其流经还原带时,褐色的高铁血红蛋白立即被还原为紫红色的亚铁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蛋白继续下移,与缓冲液溶解的O2结合,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

铁氰化钾是小分子量化合物,呈黄色带远远地落在后边。

这样,就可以形1

  21XX百科凝胶过滤层析/81744.htmXX百科层析/15375.htm#2

  象直观地观察到凝胶过滤的分离效果。

  本实验操作简便,直观性强,趣味性浓,通过肉眼就可以检验分离效果。

  三、仪器与试剂、实验材料

  1、仪器

  ⑴层析柱⑵恒流泵(HL-2恒流泵,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⑶胶头滴管

  ⑷50ml烧杯3个⑸玻璃棒

  2、试剂

  ⑴磷酸缓冲液(老师已配好)

  ⑵还原层试剂(1:

1的40nMFeSO4和80mMNa2H2EDTA,0.2MNaHPO4,,老师提供)

  ⑶SephadexG-25

  3、实验材料

  血红蛋白样品(1ml抗凝血加10mlpH7的20mM磷酸缓冲液,再加入固体铁氰化钾,浓度达5mg/ml,老师提供)

  四、实验步骤

  1、凝胶溶胀:

老师已准备好

  2、检验:

旋上层析柱下端柱帽,加少量去离子水,看水是否顺利流出,如果流速过缓,用洗耳球自上端吹气,使其畅通。

上下端倒置,按上述步骤检验。

  3、装柱及平衡:

取下上端柱帽,装入5cm左右的洗脱液,溶胀好的凝胶边搅拌边倒入柱中,同时开始洗脱,使柱中的凝胶一直处在溶液中,装柱长15cm左右。

溶液液面应该高于凝胶面3-5cm,防止凝胶因脱水而毁柱。

实验中沉降完成后,液面高于凝胶面4cm左右。

此时观察柱面,上下均一,无界面,裂隙。

旋上上端柱帽,细管管接上磷酸盐缓冲液,下端柱帽的细管接恒流泵,开始平衡洗脱。

过程中调节好流速,6滴/分。

平衡过程20分钟。

  4、上样:

事先剪好略小于层析柱内径的滤纸片,打开上柱帽,将滤纸片放入层析柱中,使其自然飘落覆盖在凝胶面上,防止上样时液滴对床面的冲击。

确定流速后准备上样。

利用恒流泵排气键加速洗脱,直至洗脱液面与胶床液面相切,停止洗脱。

用滴管加0.7ml还原试剂,小心注入胶床液面中央。

开始洗脱,待液面与凝胶床面相齐时,关泵。

上1ml磷酸缓冲液,开启泵,至液面与胶面相齐。

关泵。

上0.7ml血红蛋白样,开泵,至液面与胶面相齐,关泵。

上5ml的磷酸缓冲液。

接上上端柱帽与磷酸缓冲液,连续洗脱,观察现象,并用烧杯分别收集血红蛋白样品与铁氰化钾。

  5、待黄色液体全部流出,开排气键,加速洗脱10分钟

  五、结果

  1、实验现象

  还原层上样时,溶液呈黄色,当还原液面与凝胶床面相切时,床面以下两厘米左右呈现黄色。

  加上褐色的血红蛋白样品时,开启泵。

此时褐色下渗,在未加入缓冲液之前,褐色带下端已经开始变为暗红色。

层析柱上的色带由上至下依次为黄色,褐色,暗红色。

  当上5ml缓冲液并开始洗脱时候,褐色全部变为暗红色,红色带下端颜色变浅。

此时即为两个色带,上端黄色下端暗红。

  开始洗脱七分钟时,暗红带下端开始变鲜红色,随时间推移,暗红带全部转变为鲜红色。

  过程中,红色带在下,黄色带在上。

两色带一直下移。

色带边界不是很清晰,而且与其他组的同学相比,鲜红色较浅。

  随色带的下移,两色带间距变大。

  当开始流出红色液体时,用小烧杯接收,待红色全部流出用了30分钟。

  当开始有黄色液滴流出时,用小烧杯接收,黄色液体全部流出用了7分钟。

  2、现象解释

  血红蛋白样品中的铁离子最初为三价,显褐色。

当经过还原带时,三价铁被还原成二价,生成暗红色的还原型血红蛋白。

还原型血红蛋白继续下移,与缓冲液中的氧气结合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分子量很大,分子直径大,不能进入凝胶孔穴内部,只能在凝胶颗粒间移动,所以洗脱速度较快。

而铁氰化钾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能够进入凝胶颗粒孔穴内部,故洗脱速度较慢。

  3、凝胶过滤效果

  相比于其他组的实验现象,我们组的效果不是太好。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色带分离效果不好,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界限,但在最后终于是分开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色带间距拉大。

理论上讲,两色带的间距应该保持不变,间距变大的原因,可能是胶床面上的滤纸片没有放平,而且床柱的内部有裂隙,在外部无法观察到。

  最后变成的鲜红色带相对颜色较浅,分析原因,是因为在加血红蛋白样品时没有震动试管,而血红蛋白分子又容易沉降,导致加入的血红蛋白样品较少。

  六、思考题

  总结分析柱层析技术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要领和技巧。

  1、装柱。

如果装柱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出现太多气泡,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比干

  法装柱效果要好。

  这就要求在湿装时,要边搅拌边加入填柱料(硅胶或凝胶)。

而干法装柱时则要注意密实程度。

填完后应该从侧面敲打,使床柱更密实。

  要求柱面上下均一,无界面,裂隙。

  装柱后加滤纸片的时候应使其自然飘落在凝胶液面上。

  2、恒流泵流速。

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流速。

像本次试验要求流速6滴/分,如果过快的话,

  分子小的物质来不及扩散,随分子大的物质一起被洗脱下来,达不到分离目的。

如果过慢,则耗

  时太长。

  3、上样。

上样的时候每次加样之前一定要停止洗脱。

否则很可能造成液面到达胶面以下而毁柱。

另外加

  样的时候要用滴管把液体送到接近滤纸的地方再轻轻滴加,防止液体冲击对胶面造成影响。

  七、参考文献

  1、XX百科凝胶过滤层析

  2、XX百科层析/15375.htm#2

  3、赵武玲主编,《基础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XX年9月第一版

  4、有参考胡老师课件

  八、实验小结

  这次实验差点就失败了,应该是装柱的时候出了点问题,而在取血红蛋白样品的时候也没有提前摇匀。

实验前应该多考虑,多思考,并在实验中注意团队合作。

  老师在实验前讲了好多道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喜欢这样不单单教授理论知识的老师。

  在实验之前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为什么不会被氧气氧化。

查了好多资料,可惜看不太懂,无法理解,还是自己的基础知识没有学充分啊。

篇二: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熟悉毛细管采血过程,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了解血红蛋白测定的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溶血后,血红蛋白(除SHb外)被高铁氰

  -化钾(K3Fe(CN)6)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Hi),Hi再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CN)

  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为504nm。

可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或用HiCN标准液比色法测定。

即可求出待测血红蛋白浓度。

此法称HiCN法。

  【试剂】

  血红蛋白转化液(文齐氏液,Vankampen-Zijlstra’液):

  -氰化钾50mg,提供氰离子(CN)

  高铁氰化钾200mg,氧化剂

  无水磷酸二氢钾140mg,缓冲液成分,维持溶液的pH值,

  【实验操作】

  

(1)取一支试管加入5.0mlHiCN试剂,取全血20μl,加入到5.0mlHiCN试剂中,混匀后静置5min,使血红蛋白转化完全。

  0

(2)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比色杯光径1.0cm,杯温20-30C,以蒸馏水或空白

  转化液调零,测定样品吸光度值(A)。

  【计算】

  根据比尔定律,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所以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直接用待测液的吸光度A测/标准液的吸光度A标=待测液的浓度C测/标准液的浓度C标来直接计算待测液的浓度。

  【参考值】

  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照书上写

  图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曲线

  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6.8×

1012/L,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低于3.5×

1012/L可诊断贫血;

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

篇三:

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红细胞计数试验

  实验目的:

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

  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试验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