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4319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9年3月1日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

本文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理化性质;

药理研究;

临床应用;

综述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V

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V

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V

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V

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VI

第四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VI

第1节成人常用量口服.....................................VI

第2节小儿常用量口服.....................................VI

第3节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VII

第五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VII

第二节凝血障碍..........................................VII

第三节瑞夷(Reye)综合征..................................VIII

第四节水杨酸反应........................................VIII

第五章小结.....................................................VIII

第一章前言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

当时,通过浸泡柳树皮获取了一种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作镇痛药。

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

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899年,德国拜仁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

[2]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

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

艾兴格林。

阿图尔·

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

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

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

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

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

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

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尔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

他指出:

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

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

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

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3]

到今日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阿司匹林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主要是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通过对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及各种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抑制血栓、预防癌症及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行文就近年来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合成原理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分子结构及化学合成原理

中文名称: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

Aspirin、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等。

分子式:

C9H8O4

相对分子质量:

180.16。

分子结构式:

阿司匹林主要以水杨酸为原料,酸酐为酰化剂,在硫酸催化下,进行乙酰化反应而得。

反应式如下: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醋酸臭,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微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

由于分子中有一个羧基,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并同时被水解生成水杨酸钠和醋酸钠,加热时水解更快,酸化后即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

阿司匹林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湿气时分子中的酯键易被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

因此阿司匹林应置于密闭容器中于干燥处保存。

由于合成阿司匹林时乙酰化反应不完全,或在阿司匹林贮存时保管不当,成品中含有过多的水杨酸杂质,不仅对人体有毒性,且易被氧化生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游离水杨酸,采用与硫酸铁反应产生紫色进行检查。

阿司匹林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

吸收后很快被酯酶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为主要活性成分。

第三章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缓激肽、组胺等合成产生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散热增加而降温。

其镇痛作用属外周性镇痛作用。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阿司匹林抗炎作用的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COX)的生物合成。

环氧酶(COX)催化PG,LT的生成。

PG,LT参与炎症反应,而且对缓激肽等物质致炎有增强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体内环氧(COX)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PG,LT的合成,缓解炎症反应。

同时,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应用,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和阿司匹林抑制蛋白质非酶促糖基化,其作用机制为

(1)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丝氨酸位点乙酰化而灭活该酶的活性,阻碍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因而抑制血小板生成TXA2,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影响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释放,5-羟色胺、PF4等,并且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如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等引起的释放;

阿司匹林还可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抑制血小板膜酶,有助于抑制血小板功能。

(2)阿司匹林对肾小球基底膜,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非酶糖转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的乙酰基可通过乙酰化蛋白质氨基基团抑制蛋白质的非酶促糖基化,乙酰化的蛋白质由于其与葡萄糖发生非酶糖化反应的位点已被占据,因此不能再被糖基化,从而抑制了蛋白质非酶促糖基化所导致的糖尿病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4][5]

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已逐渐应用于结直肠癌及乳腺癌防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可使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其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血中前列腺素(PG)降低有关。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而抑制PG的合成,通过抑制合成PG来抑制细胞增殖,提高免疫功能,或者通过抑制PG合成,使鸟氨酸脱羧酶活性下降,导致肿瘤细胞生长代谢降低。

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抑癌,而不是灭癌或溶癌。

[6][7]

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它可有效地降低PAD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使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2%[12]。

可使间歇跛行,外周血管成形术以及旁路术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13]。

最新公布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也证实,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PAD患者的脑卒中风险[14]。

阿司匹林还可有有效地改善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的畅通情况。

资料中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外周旁路移植血管的远期闭塞率,尤其是对人工移植血管的作用更明显,可使闭塞的绝对风险降低39%。

以上研究充分的证实了阿司匹林在治疗PAD中的重要性。

[8]

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抗氧化剂特性。

用电子旋转共振(ESR)研究阿司匹林与羟自由基(OH·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及H2O2的反应,发现阿司匹林是OH·

有效的清除剂,但不是O2·

及H2O2很好的清除剂。

通过抗氧化反应,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二氧化硅诱导脂质过氧化、DNA链断裂,展示其细胞保护作用并可解释其多种生理学和药理学的作用。

第4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第一节成人常用量口服

①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②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4次口服。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1次。

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

阵发性绞疼停止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9]

第二节小儿常用量口服

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

②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

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

③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

 

④预防血栓、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