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4016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湛师11级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生态系统:

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1.初级生产:

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为初级生产力

12.次级生产:

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次级生产力

1-7章

1、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演替的类型

根据起始条件: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根据主导因素:

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

根据基质:

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粘土/砂/石/水)

根据时间长短: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根据代谢特征: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3、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多样性较低

干扰间隔时间长,演替发展到顶极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

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4、r-K选择的自然选择理论

生物的各种策略是生物在不同栖息环境下长期演化的结果。

提出者:

R.H.MacArthur

r-对策(r-strategy):

有利于增加内禀增长率

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r-选择者:

采取r-对策的生物,机会主义者

短命,生殖率高,产生大量后代,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

优点:

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

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

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

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缺点:

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K-对策(K-strategy):

有利于竞争力增加

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K-选择者:

采取K-对策的生物,保守主义者

长寿命,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成体体形大。

种群的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一般不超过此值。

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

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的特征,保证其在生存竞争中取胜。

由于r值较低,一旦遇到危害,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种群数量很难恢复,甚至灭绝。

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1、为什么要进行群落分类?

因为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对关系而进行分组,使同组的群落尽量相似,不同组的群落尽量相异。

通过分类研究,可以加深认识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要进行群落分类。

2、群落分类的主要系统有哪些?

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1)法瑞学派

植物区系-结构原则,归并法

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以群落种类组成为依据

排表法,多度-盖度级.群聚度,特征种、区别种

(2)英美学派

群落发生演替原则,动态分类系统

双轨制分类系统

3、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1)分类原则:

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2)分类依据:

种类组成;

外貌和结构;

地理分布;

动态特征;

生态环境。

(3)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从-亚群从

(4)主要分类单位:

群从(基本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植被型(高级单位)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他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1)组成成分: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a:

非生物环境是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非生物的物质-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主要以捕食关系紧密联系成食物链或食物网,不仅保证了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而且消费者还能借助食物链(网)有效地控制生产者的数量,使之维持在无机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另外,消费者的活动还有助于生产者的传粉、受精喝种子传播等,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还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d:

分解者由于它能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保障了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

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力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金字塔的形成: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画图,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

3、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1)同化效率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日光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即Ae=An/In(n为营养级数)

(2)生长效率

组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即TGe=NPn/An

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量,即EGe=NPn/In

(3)消费效率

消费效率=n+1营养级的摄入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Ce=In-1/NPn

或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同化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Ue=An+1/NPn

林德曼效率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但也有学着把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视为林德曼效率。

林德曼效率=In+1/In=An/In*Pn/An*In+1/Pn=(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或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的同化量/n营养级的同化量,即Le=An+1/An

4、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单位和结构,属于生态学研究的上层次;

(2)内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3)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

(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取决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一般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6级;

(5)生态系统是个动态的系统。

5、什么是负反馈?

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负反馈调节:

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指导意义:

(1)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

(2)在生态系统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

(3)生物多样性越高,结构越复杂,负反馈功能就越强,生态平衡就越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很重要。

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解作用概念:

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

分解作用的过程:

碎化:

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异化:

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

•淋溶:

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限制因子:

•分解者生物:

微生物(细菌和真菌);

陆地分解者(动物主要是食碎屑的无脊椎动物)。

•资源质量:

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分解速率,物理性质:

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化学性质:

随其化学组成而不同。

•理化性质:

水热条件(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有机质分解速率高;

低温干燥地带,分解速率低);

分解生物的相对作用。

•初级生产:

•次级生产:

初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初级生产力:

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数量。

生物量(biomass):

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个阶段中,初级生产主要能量参数,即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降低。

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增加,到了生态系统的青壮年期,生物量继续增加,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达到最大。

当生态系统成熟或演替达到顶级时,生物量最大,呼吸量也最大,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

随着生态系统的衰老,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减少。

2、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最初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的比较?

初级生产量是由光、CO2、水、营养物质、氧和温度六个因素决定的。

陆地的限制因素是温度和降水量;

水体的限制因素是光、CO2、营养物质。

比较:

(1)陆地生态系统:

光、CO2、水、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一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的可利用的光辐射,但并不是说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的叶子接受光辐射可能不足。

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密切的关系。

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性关系。

温度与初级生产量的关系比较复杂:

温度上升,总光合效率升高,但超过最适温度则会下降,而呼吸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呈指数上升,其结果是净生产量与温度成峰形曲线。

(2)水域生态系统:

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量的最重要的因子。

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总辐射、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系数。

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