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4006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轻巧识记] 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2)标志: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3.国共合作

(2)实现: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意义: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4.北伐战争

条件

(1)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2)组织基础: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

(3)军事条件:

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经过

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结果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

原因

(1)帝国主义干涉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

[思维拓展]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

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比较辨析] “左”倾与右倾

1.“左”倾:

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

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二、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①经济: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

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思维导图]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长征初期: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遭到重大损失。

(3)

[思维导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轻巧识记] 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一个核心:

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三点成就:

开辟了井冈山道路;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3.四个转移: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

4.六点实践: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答题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照搬苏俄“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中国革命应从城市转入农村,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第一,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

第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集体;

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考向预测一:

五四运动

1.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

“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

”这反映的是(  )

A.五四运动影响在扩大

B.国民大革命迅速兴起

C.辛亥革命的余波未平

D.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

解析:

选A 因为五四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表明五四运动对部分军阀的影响,故A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是在1924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是受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影响,与辛亥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

一二九运动是在1935年,军阀吴佩孚在国民大革命时就被打倒,故D项错误。

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五四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宝贵财富。

近5年全国卷命题对此关注不足,因此在2019年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针对命题组反猜题、反押题的特点,精心复习,认真准备。

1.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

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

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

维护山东和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4)成功性:

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2.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考向预测二:

国民大革命

2.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

“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

”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选B 根据材料“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可知北伐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故A项错误;

据材料“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可知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故C项错误;

北伐战争是由国共合作领导的,而不是北伐战争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

国民大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国共双方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通过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合作,国民大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最终以失败告终。

因此国民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都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

如2014、2015年全国卷都以不同视角进行了考查。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大革命的性质、意义及教训

(1)性质: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进程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3)教训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③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主题:

工农武装割据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提示:

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写了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史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矛盾。

划线部分信息“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城市武装暴动”“农村武装暴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中划线部分表明土地革命的实质是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

3.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2016·

全国甲卷·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