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3940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观看、引发思考

思考回答:

打预防针

学生产生疑问:

为什么注射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呢?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联系自己,为后续学习设置了铺垫。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出示图片:

完整的人体免疫系统图

包括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及其分布的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过渡提问: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病原体,但我们一般不生病,为什么呢?

识图:

学会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系统的组成

回答:

人体有防卫病原体入侵的功能。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构建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生命的观点。

二、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1、防卫功能

(1)三道防线路径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方式:

①体液免疫

②细胞免疫

问:

人体防卫病原体一般有哪些路径呢?

以抗击结核杆菌为例,引导学生梳理:

举例引导:

分析生活中的免疫现象。

医生常用什么方法抵御患者的病原体呢?

皮肤划破后,伤口感染后会怎么样?

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淋巴结会怎么样?

前两道防线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病原体都有免疫作用,我们把它们称做非特异性免疫。

如果前两道防线都没能阻止结核杆菌入侵人体,那么由免疫系统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如何抗击疫苗中的结核杆菌呢?

对抗体和抗原的概念进行解释。

活动一:

体液免疫流程图的构建

(1)分组活动:

学生看书(P37第五段),并在展版上完成体液免疫的过程的模型构建。

问题:

结核杆菌会促使B细胞发生什么变化?

形成什么物质?

通过什么方法消除结核杆菌?

(2)学生展示:

B细胞的免疫过程

(3)请学生描述B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过程。

(4)梳理过程:

吞噬细胞和T细胞协助 

增殖分化

结核杆菌————————→B细胞————→

浆细胞→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吞噬结核杆菌

记忆B细胞→ 

新的浆细胞

新的记忆B细胞

(5)指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

(6)对模型进行修正,指出B细胞的增殖分化是受到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的双信号作用下进行。

(指出T细胞的作用,修正老的说法。

(7)展示: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比较图

(8)引出:

总结体液免疫概念

结核杆菌营寄生生活,一旦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后,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怎么办呢?

靠细胞免疫。

引导:

构建细胞免疫流程图

展示学生的流程模型图,并让学生描述

请学生对模型进行阶段分析。

老师指出实际的体液免疫过程,指出Tc细胞和Th细胞的区别从而对两种免疫相结合。

指出Tc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并引出如果T细胞受到破坏,那么人的免疫系统将失去特异性免疫作用,从而丧失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有没有这种病毒呢?

引出:

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有效抵挡各种病原体,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某些疾病,如艾滋病。

结束

学生回忆、说出初中学习的三道防线。

结核杆菌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细胞

看书、完成,模型构建,并进行展示

表述(同伴补充):

B细胞受到结核杆菌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结核杆菌结合后,抑制病原体繁殖,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每个小组对体液流程进行修改。

学生进一步对体液免疫进行修改,并标出二次应答并说出二次免疫的特点:

更快、更高(多)、更强

对照体液免疫过程,阅读、理解、梳理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

寄生,宿主细胞成靶细胞 

结核杆菌————————→T细胞————→

效应T细胞→破坏靶细胞→释放抗原→体液免疫

记忆T细胞→ 

新的效应T细胞

新的记忆T细胞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独立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图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比较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判断,树立疫苗接种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意识。

《免疫调节》学情分析

1、

(1)初中知识基础:

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

例如下图:

(2)高中知识基础:

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

艾滋病病因。

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6章第2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如下图:

2、能力:

具有相应的分析资料、处理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但是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意识不强。

3、学习要求

学习中应该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学习:

1.建免疫系统的组成知识结构图、理解各种免疫物质的作用 

2. 

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模型,理解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的联系,加深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 

理解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

《免疫调节》效果分析

这节课主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整节课以结核病做为课堂的引线,学生从小就接种过各种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学生却很难理解。

因此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

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免疫调节的过程,了解免疫调节的作用过程和特点,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教学难点。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往在课堂上总是自己说的多,害怕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一些同学不积极参与,而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遗漏掉,致使同学们自己思考的时间减少。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适时引导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

1、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课堂的不足之处。

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学具模型完成对免疫调节过程的模拟,并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示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后,教师的课前预设还不够。

通过模型构建,让免疫调节的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知识模型,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次我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而我在这堂课中更多的发挥过渡作用,通过过渡性的语言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科学探究的每一步。

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对于模型的分析“有模有样”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不错的,积极参与问题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免疫调节过程中的T细胞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明。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预设要全面,充分把握教材和学情,增加自己的备课深度,另外就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学生足以发挥的更加精彩。

《免疫调节》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神经-体液调节,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在具体内容标准中,把“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安排在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不仅是因为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并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重要作用,更是想从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还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充分落实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提高生物学素养。

与此同时,免疫学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丰富,对于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落实了新课程的另一条基本理念,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免疫调节》评测练习

特别提醒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只要接触一次某种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抗原的特征

C.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狗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浆细胞B.吞噬细胞C.T细胞D.靶细胞

3.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红细胞B.吞噬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

4.新生儿在出生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新生儿的皮肤,粘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D.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5.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方面不可能表现为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细胞内的细菌不能被裂解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6.(2008·

海南卷,1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7.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8.(10海南卷)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08·

广东理基,51)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2.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