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825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

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与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与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票据管理不到位。

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

对使用后票据未能与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

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X》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

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与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管理人员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与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

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阶段、控制要素阶段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

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L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五大学会共同组成的COSO委员会,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单位所采用。

  2000年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些局限性,如对风险强调不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不能很好的结合。

2004年10月份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就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

  

(一)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它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一定程度的岗位分离,在当时一直被认为是保护资产安全、保证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方法。

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1936年美国独立公共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侧重于财产安全和检查手段。

控制特点是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每项业务通过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有关组织规划、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二)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这个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

这时,一方面需要管理上采用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靠经验管理的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

  内部控制定义发展为: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与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与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

”这一概念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

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这个阶段内部控制侧重于财产安全、信息真实,强调会计的控制作用。

  (三)内部控制要素阶段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提出内部控制结构具体包括三个要素:

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公告认为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对审计师非常重要,而且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

与此同时,控制环境逐步被纳入内部控制X畴。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消弱特定程序的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态度和行为。

具体包括:

经营者的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等等。

  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鉴定、分析、归类和编报的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

  控制程序指管理层制定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

  (四)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与监督等五个要素。

COSO报告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其内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一个内控要素都要深刻和宽泛。

内部控制框架结构阶段,强调重视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的控制作用。

  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贡献是:

  1.第一次明确提出“全员参与”思想,职工不是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

  2.“以人为本”。

COSO特别强调,只有人才可能制定单位的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

  3.重视“软控制”的作用。

软控制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

如单位高级管理阶层的价值观、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单位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

  4.强调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主旋律之一。

  5.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五)萨班斯法案

  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政府很感兴趣,说明是企业的管制的制度方面出了大问题。

组织了6个调查组查明破产的原因美国参众两院针对问题公布执行萨班斯法案。

  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内部控制责任体系,人人承担责任,公司出了事,一查到底落实到人。

要求企业报告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组织结构入手,有组织就有路径便于落实内部控制工作。

要求CEO、CFO对建立和保持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负责;

保证已经设计了内部控制体系;

保证已经评价了财务报告编制之前90天内的某一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在对外报告中陈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

向外部审计师和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报告:

在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中的所有重大控制缺陷;

涉与管理层或在内部控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其他雇员的任何欺诈行为;

在对外报告中指明,在评价之后内部系统与其重要影响因素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与整改措施。

要求年报中包含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者自己革自己的命,是很难克服的自身弱点,既要加强风险防X,又要限制自己的权利。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X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2.安全性——资产安全

  3.可靠性——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5.风险防X——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

  

(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与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

内部控制不能防X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X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

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X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与时加以调整。

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

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