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305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1)

一、证明题(10分)

1)(P∧(Q∧R))∨(Q∧R)∨(P∧R)R

证明:

左端(P∧Q∧R)∨((Q∨P)∧R)

((P∧Q)∧R))∨((Q∨P)∧R)

((P∨Q)∧R)∨((Q∨P)∧R)

((P∨Q)∨(Q∨P))∧R

((P∨Q)∨(P∨Q))∧R

T∧R(置换)R

2)x(A(x)B(x))xA(x)xB(x)

证明:

x(A(x)B(x))x(A(x)∨B(x))

xA(x)∨xB(x)

xA(x)∨xB(x)

xA(x)xB(x)

二、求命题公式(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证明:

(P∨(Q∧R))(P∧Q∧R)(P∨(Q∧R))∨(P∧Q∧R))

(P∧(Q∨R))∨(P∧Q∧R)

(P∧Q)∨(P∧R))∨(P∧Q∧R)

(P∧Q∧R)∨(P∧Q∧R)∨(P∧Q∧R))∨(P∧Q∧R))∨(P∧Q∧R)

m0∨m1∨m2∨m7

M3∨M4∨M5∨M6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C∨D,(C∨D)E,E(A∧B),(A∧B)(R∨S)R∨S

证明:

(1)(C∨D)EP

(2)E(A∧B)P

(3)(C∨D)(A∧B)T

(1)

(2),I

(4)(A∧B)(R∨S)P

(5)(C∨D)(R∨S)T(3)(4),I

(6)C∨DP

(7)R∨ST(5),I

2)x(P(x)Q(y)∧R(x)),xP(x)Q(y)∧x(P(x)∧R(x))

证明

(1)xP(x)P

(2)P(a)T

(1),ES

(3)x(P(x)Q(y)∧R(x))P

(4)P(a)Q(y)∧R(a)T(3),US

(5)Q(y)∧R(a)T

(2)(4),I

(6)Q(y)T(5),I

(7)R(a)T(5),I

(8)P(a)∧R(a)T

(2)(7),I

(9)x(P(x)∧R(x))T(8),EG

(10)Q(y)∧x(P(x)∧R(x))T(6)(9),I

四、某班有25名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

而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另外一种球,求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10分)。

解:

A,B,C分别表示会打排球、网球和篮球的学生集合。

则|A|=12,|B|=6,|C|=14,|A∩C|=6,|B∩C|=5,|A∩B∩C|=2。

先求|A∩B|。

∵6=|(A∪C)∩B|=|(A∩B)∪(B∩C)|=|(A∩B)|+|(B∩C)|-|A∩B∩C|=|(A∩B)|+5-2,∴|(A∩B)|=3。

于是|A∪B∪C|=12+6+14-6-5-3+2=20。

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25-20=5。

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10分)。

证明:

∵xA-(B∪C)xA∧x(B∪C)

xA∧(xB∧xC)

(xA∧xB)∧(xA∧xC)

x(A-B)∧x(A-C)

x(A-B)∩(A-C)

∴A-(B∪C)=(A-B)∩(A-C)

六、已知R、S是N上的关系,其定义如下:

R={|x,yN∧y=x2},S={|x,yN∧y=x+1}。

求R-1、R*S、S*R、R{1,2}、S[{1,2}](10分)。

解:

R-1={|x,yN∧y=x2}

R*S={|x,yN∧y=x2+1}

S*R={|x,yN∧y=(x+1)2},R{1,2}={<1,1>,<2,4>},S[{1,2}]={1,4}。

七、设R={},求r(R)、s(R)和t(R)(15分)。

解:

r(R)={}

s(R)={}

R2=R5={}

R3={}

R4={}

t(R)={,,}

八、证明整数集I上的模m同余关系R={|xy(modm)}是等价关系。

其中,xy(modm)的含义是x-y可以被m整除(15分)。

证明:

1)x∈I,因为(x-x)/m=0,所以xx(modm),即xRx。

2)x,y∈I,若xRy,则xy(modm),即(x-y)/m=k∈I,所以(y-x)/m=-k∈I,所以yx(modm),即yRx。

3)x,y,z∈I,若xRy,yRz,则(x-y)/m=u∈I,(y-z)/m=v∈I,于是(x-z)/m=(x-y+y-z)/m=u+v∈I,因此xRz。

九、若f:

A→B和g:

B→C是双射,则(gf)-1=f-1g-1(10分)。

证明:

因为f、g是双射,所以gf:

A→C是双射,所以gf有逆函数(gf)-1:

C→A。

同理可推f-1g-1:

C→A是双射。

因为∈f-1g-1存在z(∈g-1∈f-1)存在z(∈f∈g)∈gf∈(gf)-1,所以(gf)-1=f-1g-1。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2)

一、证明题(10分)

1)((P∨Q)∧(P∧(Q∨R)))∨(P∧Q)∨(P∧R)T

证明:

左端((P∨Q)∧(P∨(Q∧R)))∨((P∨Q)∧(P∨R))(摩根律)

((P∨Q)∧(P∨Q)∧(P∨R))∨((P∨Q)∧(P∨R))(分配律)

((P∨Q)∧(P∨R))∨((P∨Q)∧(P∨R))(等幂律)

T(代入)

2)xy(P(x)Q(y))(xP(x)yQ(y))

证明:

xy(P(x)Q(y))xy(P(x)∨Q(y))

x(P(x)∨yQ(y))

xP(x)∨yQ(y)

xP(x)∨yQ(y)

(xP(x)yQ(y))

二、求命题公式(PQ)(P∨Q)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解:

(PQ)(P∨Q)(PQ)∨(P∨Q)

(P∨Q)∨(P∨Q)

(P∧Q)∨(P∨Q)

(P∨P∨Q)∧(Q∨P∨Q)

(P∨Q)

M1

m0∨m2∨m3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P(QS))∧(R∨P)∧QRS

证明:

(1)R

(2)R∨P

(3)P

(4)P(QS)

(5)QS

(6)Q

(7)S

(8)RS

2)x(A(x)yB(y)),x(B(x)yC(y))xA(x)yC(y)。

证明:

(1)x(A(x)yB(y))P

(2)A(a)yB(y)T

(1),ES

(3)x(B(x)yC(y))P

(4)x(B(x)C())T(3),ES

(5)B()C()T(4),US

(6)A(a)B()T

(2),US

(7)A(a)C()T(5)(6),I

(8)xA(x)C()T(7),UG

(9)xA(x)yC(y)T(8),EG

四、只要今天天气不好,就一定有考生不能提前进入考场,当且仅当所有考生提前进入考场,考试才能准时进行。

所以,如果考试准时进行,那么天气就好(15分)。

解设P:

今天天气好,Q:

考试准时进行,A(e):

e提前进入考场,个体域:

考生的集合,则命题可符号化为:

PxA(x),xA(x)QQP。

(1)PxA(x)P

(2)PxA(x)T

(1),E

(3)xA(x)PT

(2),E

(4)xA(x)QP

(5)(xA(x)Q)∧(QxA(x))T(4),E

(6)QxA(x)T(5),I

(7)QPT(6)(3),I

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10分)

证明:

∵xA∩(B∪C)xA∧x(B∪C)xA∧(xB∨xC)(xA∧xB)∨(xA∧xC)x(A∩B)∨xA∩Cx(A∩B)∪(A∩C)∴A∩(B∪C)=(A∩B)∪(A∩C)

六、A={x1,x2,x3},B={y1,y2},R={,,},求其关系矩阵及关系图(10分)。

七、设R={<2,1>,<2,5>,<2,4>,<3,4>,<4,4>,<5,2>},求r(R)、s(R)和t(R),并作出它们及R的关系图(15分)。

解:

r(R)={<2,1>,<2,5>,<2,4>,<3,4>,<4,4>,<5,2>,<1,1>,<2,2>,

<3,3>,<4,4>,<5,5>}

s(R)={<2,1>,<2,5>,<2,4>,<3,4>,<4,4>,<5,2>,<1,2>,<4,2>,<4,3>}

R2=R5={<2,2>,<2,4>,<3,4>,<4,4>,<5,1>,<5,5>,<5,4>}

R3={<2,1>,<2,5>,<2,4>,<3,4>,<4,4>,<5,2>,<5,4>}

R4={<2,2>,<2,4>,<3,4>,<4,4>,<5,1>,<5,5>,<5,4>}

t(R)={<2,1>,<2,5>,<2,4>,<3,4>,<4,4>,<5,2>,<2,2>,<5,1>,<5,4>,<5,5>}

八、设R1是A上的等价关系,R2是B上的等价关系,A≠且B≠。

关系R满足:

<>∈R∈R1且∈R2,证明R是A×B上的等价关系(10分)。

证明对任意的∈A×B,由R1是A上的等价关系可得∈R1,由R2是B上的等价关系可得∈R2。

再由R的定义,有<>∈R,所以R是自反的。

对任意的∈A×B,若R,则∈R1且∈R2。

由R1对称得∈R1,由R2对称得∈R2。

再由R的定义,有<>∈R,即R,所以R是对称的。

对任意的∈A×B,若RR,则∈R1且∈R2,∈R1且∈R2。

∈R1、∈R1及R1的传递性得∈R1,由∈R2、∈R2及R2的传递性得∈R1。

再由R的定义,有<>∈R,即R,所以R是传递的。

综上可得,R是A×B上的等价关系。

九、设f:

AB,g:

BC,h:

CA,证明:

如果hgf=IA,fhg=IB,gfh=IC,则f、g、h均为双射,并求出f-1、g-1和h-1(10分)。

解因IA恒等函数,由hgf=IA可得f是单射,h是满射;因IB恒等函数,由fhg=I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