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259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docx

国学宗教名言复习课程

 

国学宗教名言

国学宗教名言

1、中华五道:

是为书道、茶道、琴道、花道、香道,“书道以明志、花道以养心、茶道以协和、琴道以怡情、香道以静心”。

五道之精髓,在于静心悟道,香道尤以静心为重,定则静,静生思,思而悟,悟则通。

然生命的觉悟,以眼观、手触、鼻嗅和心悟,在袅袅升起的香烟中,修养身心,感悟生命,在浩瀚历史的文脉中,与茶、花、书、琴为伴。

五道代表了中国历代盛世辉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品质代表。

2、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乃古代儒士之四德。

书道、茶道、琴道、花道、香道,是为五道。

花为眼色,香为鼻嗅,茶为口甘,琴为耳愉,书为手运。

五道俱品,方晓四德。

3、“悟”之境界:

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

4、中国文化(即华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即根),以道教、佛教二家为主干。

儒家主张进取;道教主张悟道、修养道、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教主张诸恶莫做,无私奉献,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的心中。

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对人尊重,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度有缘人)

7、太初之道,于今犹然,迨至亘远,绵延无终。

(最原始的道理,到现在还是如此,就算等到很遥远的将来,依然绵延没有终止。

8、“士人”,一个曾经拥有理想,试图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

他们的兴起与衰落,他们的觉醒与迷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他们的命运,最终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

然而在历史的销蚀下,他们最终连背影也渐行渐远……

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使命)。

1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由可,人俗不可医。

12、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

13、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语)

14、君召不骑,父唤无诺。

郡县治、天下安

15、无论是儒家也好,还是佛教也好,抑或是其他的学说和宗教也好,探索的一个命题就是怎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佛教给予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

戒学重在规范人的感官世界,使人适当地自我节制和约束感官的情绪,逐渐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富足。

定学重在使人回归内心的平静。

当人的内心世界不再被各种欲求所扰动,不再被各种名言概念所束缚,就能逐渐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种情景下,人内在的智慧之光便能自然流露,人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便是慧学。

16、老和尚讲了一个故事:

“过年,丛林中有分橘子的习惯,当库头的把橘子称好,分成一堆一堆,里面有大的,也有小的。

轮到你时,不要刻意去挑。

为什么呢?

你如果存心挑大的,那是贪利;如果你存心挑小一点的,那是贪名。

这个哲理很受用。

有人客客气气,为得好名;有人任何时候不吃亏,是贪心在作怪。

”此话对我影响很大,一切随缘,平常心是道。

儒家讲“过犹不及”,很多学问、境界都在里面。

17、世间一切物质,佛法都叫“色”,“空”就是因缘。

色即是空,说的是亲友爱人、功名权势、爱恨情仇都是依因缘而生,随缘尽而灭。

人生的苦,都是因为执念,缘分尽了,还在强求。

佛家开出的药方是放下、看破、得自在。

18、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9、上智——生而知之者;中人——通过学习而能掌握知识者;下愚——不可教化者

20、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磨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

人生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心闲是人生最好的福气。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书上记载到现在,也从未有过这种事!

(是绝对不可能的)。

2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

23、无不为已――一切为个人着想。

24、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25、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行无欲。

26、未知生,焉知死――生前的事未知太多,那还管得了死后的事。

27、官以任能,爵以酬功。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28、高深莫测谓之天,无可奈何谓之命。

29、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于今犹然!

30、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3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2、“无忧即是佛”(佛祖语)、“有佛法就有办法”(星云语)。

33、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34、中国大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有上古三代之郅治,有秦皇汉武之雄杰,有唐诗宋词之璀璨,有康乾时代之隆盛。

有“入世”的儒家,追寻人与社会和谐,有“出世”的道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有“遁世”的佛家,构筑人与内心和谐。

35、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36、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3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切记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这一刻。

39、长寿并不是养生的唯一目的,内心的平和才是体味生命的本真。

因为此刻没有完美的世界,只有完美的心态。

40、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1、弘道养正――弘扬大道,涵养正气。

42、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语

43、春花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44、“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

45、佛曰: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禅宗三界:

前生、此际、来世。

46、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意即:

心若无物,心中清净。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纳百川,容得下人。

47、儒家经典(中华元典)―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根”和中华民族的“魂”。

48、大家礼义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

(教子规范)

4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语)

5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51、古云:

临老始读经。

52、古代的“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

(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

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

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4)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53、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54、梁园虽好,终非故土。

 55、圣人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

(存:

保存。

论:

讨论。

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56、通天彻地之能。

(形容本领十分高强。

从天到地,到处。

57、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出自苏东坡《留侯论》

含义:

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58、基督教爱的含义: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59、人生难得四境界:

一是痛而不言,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

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

四是惊而不乱,宠辱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60、道法自然,就是让我们的心感受天地之气。

天地无处不在,故道也无所不在。

亦即让你无处不看见。

61、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一种境界。

他给了我们每一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62、参悟七步:

第一步“外天下”:

即忘记天下所有的牵挂;第二步“外物”:

即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剥离出去;第三步“外生”:

即超越生死;第四步“朝彻”:

心境洞明澄澈,心灵空了虚灵;第五步“见独”:

即指惟一天地大道;第六步“无古今”:

穿越古今长河,没有时间的限制和阻隔;当古人的上述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就达到了第七重境界:

“不生不死”,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

63、庄子曰: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我说的耳聪,不是说他能听到世间的声音,而是他自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我说的目明,不是说他能看到世间的事物,而是能够看见自己。

64、一个人真正的聪明,不是作用于外在的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65、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的质量。

心态决定人的状态。

66、庄子曰: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没有价值的东西。

67、子对生曰:

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有大的见识,他再去学一些技巧,就容易得多了:

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

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

68、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也可以去经历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69、当我们患得患失时,且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所以,决定胜负成败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心态决定生活状态。

70、庄子曰: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看透苍天,向下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

71、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其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

面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

72、为人做事要到位,必须穿越三个阶段:

忘利、忘名、忘我。

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

而真正好的职业状态,就是要达到“忘我”的境界。

73、让我们的生命返朴归真,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并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此时人的情怀才能得以绽放,即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

74、当一个人个体的生命,在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时,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75、庄子曰:

“丧已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又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