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2061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有定、汝、哥、官、钧五大名窑

C.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有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棉纺织技术

5.宋朝时期,本来衣食国家、与市场联系有限的士卒、宗教人士、官吏、皇室成员等人也积极介入商业,使宋代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了,真可谓“全民经商”。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        B.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宽        D.社会上层可倚权获利

6.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

“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创设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C.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D.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文明过渡的机遇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

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

8.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B.重农抑商 

C.自然经济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9.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13.7%

47%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C.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10.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1.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最能说明

A.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B.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2.《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

“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

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

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

”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13.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

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

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4.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5.钱颖一认为:

“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

”基于这一视角,下图(1992—2012年江苏省GDP增长示意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16.右图是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节选),为此我国开展的一项运动及其目的分别是

A.土地改革运动;

巩固新生政权

B.农业合作化运动;

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C.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度

D.大跃进运动;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7.2015年1月1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旦社论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

回溯历史,题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元旦社论应刊发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79年 D.1992年

18.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9.下面对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

%)

A.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变化主因

C.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更趋完善  D.公有非公有制经济均得到发展

20.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21.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

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

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B.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C.工业文明的冲击D.改革开放的深入

23.“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

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钳)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班班(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报

24.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据此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报纸

纪事

《申报》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年,该报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磺

《新民日报》

1938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该报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

…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C.民国时期报纸的报道都客观、公允

D.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25.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

下列对近现代成渝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川渝史事

史事解读

A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B

1911年11月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四川军政府。

四川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C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D

1898年,四川第一家近代化报刊《蜀学报》诞生,大部分是宣传维新变法,富国强国的文章。

《蜀学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26.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C.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D.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27.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8.服饰和习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关,以下流行时尚中,与国家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

A.列宁装的盛行          B.中山装的普及

C.剪发易服的出现        D.改良旗袍的流行

29.清代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说:

“我乡农妇向端庄,少女专求纺织良。

自设缫丝轧花厂,……上工一路散工时,环绕浮头状醉痴。

脚捏手牵诸丑态,竟容白昼众旁窥。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此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后      ②上海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③农妇都在民族企业中工作      ④作者思想非常保守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30.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长袍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