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1738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协议分析工具学习TCPIP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图1

为了表述方便,下文中2xx号机即指地址为xx2.xx8.xx3.2xx的计算机,1号机指地址为xx2.xx8.xx3.1的计算机。

2、操作系统

两台机器都为Windows2000,1号机机器作为服务器,安装FTP服务

3、协议分析工具

Windows环境下常用的工具有:

SnifferPro、Natxray、Iris以及windows2000自带的网络监视器等。

本文选用Iris作为协议分析工具。

在客户机2xx号机安装IRIS软件。

三、测试过程

1、测试例子:

将1号机计算机中的一个文件通过FTP下载到2xx号机中。

2、IRIS的设置。

由于IRIS具有网络监听的功能,如果网络环境中还有其它的机器将抓很多别的数据包,这样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清楚地看清楚上述例子的传输过程首先将IRIS设置为只抓2xx号机和1号机之间的数据包。

设置过程如下:

1)用热键CTRL+B弹出如图所示的地址表,在表中填写机器的IP地址,为了对抓的包看得更清楚不要添主机的名字(name),设置好后关闭此窗口。

图2

2)用热键CTRL+E弹出如图所示过滤设置,选择左栏“IPaddress”,右栏按下图将addressbook中的地址拽到下面,设置好后确定,这样就这抓这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包。

图3

3、抓包

按下IRIS工具栏中开始按钮。

在浏览器中输入:

FTP:

//xx2.xx8.xx3.1,找到要下载的文件,鼠标右键该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复制到文件夹”开始下载,下载完后在IRIS工具栏中按按钮停止抓包。

图4显示的就是FTP的整个过程,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个过程。

图4

说明:

为了能抓到ARP协议的包,在WINDOWS2000中运行arp–d清除arp缓存。

四、过程分析

1、TCP/IP的基本原理

本文的重点虽然是根据实例来解析TCP/IP,但要讲明白下面的过程必须简要讲一下TCP/IP的基本原理。

A.网络是分层的,每一层分别负责不同的通信功能。

TCP/IP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TCP/IP协议族是一组不同的协议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协议族。

尽管通常称该协议族为TCP/IP,但TCP和IP只是其中的两种协议而已,如表1所示。

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

表1

分层的概念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在实际的应用中非常的重要,在进行网络设置和排除故障时对网络层次理解得很透,将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设置路由是网络层IP协议的事,要查找MAC地址是链路层ARP的事,常用的Ping命令由ICMP协议来做的。

图5显示了各层协议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下面的协议分析非常重要。

图5

b.数据发送时是自上而下,层层加码;

数据接收时是自下而上,层层解码。

当应用程序用TCP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

其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时还要增加尾部信息),该过程如图6所示。

TCP传给IP的数据单元称作TCP报文段或简称为TCP段。

IP传给网络接口层的数据单元称作IP数据报。

通过以太网传输的比特流称作帧(Frame)。

数据发送时是按照图6自上而下,层层加码;

图6

c.逻辑上通讯是在同级完成的

垂直方向的结构层次是当今普遍认可的数据处理的功能流程。

每一层都有与其相邻层的接口。

为了通信,两个系统必须在各层之间传递数据、指令、地址等信息,通信的逻辑流程与真正的数据流的不同。

虽然通信流程垂直通过各层次,但每一层都在逻辑上能够直接与远程计算机系统的相应层直接通信。

从图7可以看出,通讯实际上是按垂直方向进行的,但在逻辑上通信是在同级进行的。

图7

2、过程描述

为了更好的分析协议,我们先描述一下上述例子数据的传输步骤。

如图8所示:

1)FTP客户端请求TCP用服务器的IP地址建立连接。

2)TCP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段到远端的主机,即用上述IP地址发送一份IP数据报。

3)如果目的主机在本地网络上,那么IP数据报可以直接送到目的主机上。

如果目的主机在一个远程网络上,那么就通过IP选路函数来确定位于本地网络上的下一站路由器地址,并让它转发IP数据报。

在这两种情况下,IP数据报都是被送到位于本地网络上的一台主机或路由器。

4)本例是一个以太网,那么发送端主机必须把32位的IP地址变换成48位的以太网地址,该地址也称为MAC地址,它是出厂时写到网卡上的世界唯一的硬件地址。

把IP地址翻译到对应的MAC地址是由ARP协议完成的。

5)如图的虚线所示,ARP发送一份称作ARP请求的以太网数据帧给以太网上的每个主机,这个过程称作广播。

ARP请求数据帧中包含目的主机的IP地址,其意思是“如果你是这个IP地址的拥有者,请回答你的硬件地址。

6)目的主机的ARP层收到这份广播后,识别出这是发送端在寻问它的IP地址,于是发送一个ARP应答。

这个ARP应答包含IP地址及对应的硬件地址。

7)收到ARP应答后,使ARP进行请求—应答交换的IP数据包现在就可以传送了。

8)发送IP数据报到目的主机。

图8

3、实例分析

下面通过分析用iris捕获的包来分析一下TCP/IP的工作过程,为了更清晰的解释数据传送的过程,我们按传输的不同阶段抓了四组数据,分别是查找服务器、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终止连接。

每组数据,按下面三步进行解释。

显示数据包

解释该数据包

按层分析该包的头信息

上篇我们搭建一个最简单的网络环境,下面通过分析用iris捕获的包来分析一下TCP/IP的工作过程,为了更清晰的解释数据传送的过程,我们按传输的不同阶段抓了四组数据,分别是查找服务器、建立连接.

第一组查找服务器

1)显示的是1、2行的数据

2)解释数据包

3)头信息分析

第二组建立连接

1)显示的是3-5行的数据

3)头信息分析

1)下图显示的是1、2行的数据

图9

2)解释数据包

这两行数据就是查找服务器及服务器应答的过程。

在第1行中,源端主机的MAC地址是00:

50:

FC:

22:

C7:

BE。

目的端主机的MAC地址是FF:

FF:

FF,这个地址是十六进制表示的,F换算为二进制就是xxxx,全1的地址就是广播地址。

所谓广播就是向本网上的每台网络设备发送信息,电缆上的每个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这个数据帧并对它进行处理,这一行反映的是步骤5)的内容,ARP发送一份称作ARP请求的以太网数据帧给以太网上的每个主机。

网内的每个网卡都接到这样的信息“谁是xx2.xx8.xx3.1的IP地址的拥有者,请将你的硬件地址告诉我”。

第2行反映的是步骤6)的内容。

在同一个以太网中的每台机器都会"

接收"

到这个报文,但正常状态下除了1号机外其他主机应该会忽略这个报文,而1号的主机的ARP层收到这份广播报文后,识别出这是发送端在寻问它的IP地址,于是发送一个ARP应答。

告知自己的IP地址和MAC地址。

第2行可以清楚的看出1号回答的信息__自己的MAC地址00:

这两行反映的是数据链路层之间一问一答的通信过程。

这个过程就像我要在一个坐满人的教室找一个叫“张三”的人,在门口喊了一声“张三”,这一声大家都听见了,这就叫广播。

张三听到后做了回应,别人听到了没做回应,这样就与张三取得了联系。

如下图左栏所示,第1数据包包含了两个头信息:

以太网(Ethernet)和ARP。

图xx

下表2是以太网的头信息,括号内的数均为该字段所占字节数,以太网报头中的前两个字段是以太网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目的地址为全1的特殊地址是广播地址。

电缆上的所有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广播的数据帧。

两个字节长的以太网帧类型表示后面数据的类型。

对于ARP请求或应答来说,该字段的值为xxxx。

第2行中可以看到,尽管ARP请求是广播的,但是ARP应答的目的地址却是1号机的(0050FC22C7BE)。

ARP应答是直接送到请求端主机的。

表2

下表3是ARP协议的头信息。

硬件类型字段表示硬件地址的类型。

它的值为1即表示以太网地址。

协议类型字段表示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

它的值为xx00即表示IP地址。

它的值与包含IP数据报的以太网数据帧中的类型字段的值相同。

接下来的两个1字节的字段,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地址长度分别指出硬件地址和协议地址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对于以太网上IP地址的ARP请求或应答来说,它们的值分别为6和4。

Op即操作(Opoperation),1是ARP请求、2是ARP应答、3是RARP请求和4为RARP应答,第二行中该字段值为2表示应答。

接下来的四个字段是发送端的硬件地址、发送端的IP地址、目的端的硬件地址和目的端IP地址。

注意,这里有一些重复信息:

在以太网的数据帧报头中和ARP请求数据帧中都有发送端的硬件地址。

对于一个ARP请求来说,除目的端硬件地址外的所有其他的字段都有填充值。

表3的第2行为应答,当系统收到一份目的端为本机的ARP请求报文后,它就把硬件地址填进去,然后用两个目的端地址分别替换两个发送端地址,并把操作字段置为2,最后把它发送回去。

表3

第二组建立连接

1)下图显示的是3-5行的数据

这三行数据是两机建立连接的过程。

这三行的核心意思就是TCP协议的三次握手。

TCP的数据包是靠IP协议来传输的。

但IP协议是只管把数据送到出去,但不能保证IP数据报能成功地到达目的地,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是靠TCP协议来完成的。

当接收端收到来自发送端的信息时,接受端详发送短发送一条应答信息,意思是:

“我已收到你的信息了。

”第三组数据将能看到这个过程。

TC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

无论哪一方向另一方发送数据之前,都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连接。

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三次握手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像要我找到了张三向他借几本书,第一步:

我说:

“你好,我是担子”,第二步:

张三说:

“你好,我是张三”,第三步:

“我找你借几本书。

”这样通过问答就确认对方身份,建立了联系。

下面来分析一下此例的三次握手过程。

1))请求端2xx号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