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1558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一历史Word下载.docx

B.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

C.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D.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

B

由材料“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可知,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地方官员,A项错误。

由材料“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可知,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B项正确。

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C项错误。

遣使巡行只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在专制主义制度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D项错误。

 

26.(原创,易)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

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

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

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A.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

B.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C.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

D.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阻碍中国转型

D

从材料可知清朝没有实现银本位,铜钱仍然是主要的通行货币,银两仍用称量法,此法使用不方便,所以中国的货币理念落后。

故A、B、C项均与材料不符。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逐渐从银本位过渡到金本位,中国货币制度的落后和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型。

27.(原创,中)甲午战后五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七次,总数370,000,000两。

辛丑合约,赔款至关银450,000,000两。

又规定以金偿还。

后来因磅亏无着,又借汇丰银行1,000,000磅。

后来又有币制实业借款。

四国银行团,共付过垫款100,000磅。

所以当有清之末,所欠外债如下:

注:

以上各项借款,总数系17,611,000两,只占赔款三分之二。

据此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庚子赔款实在是致中国死命的

B.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C

从材料中可知庚子赔款数目巨大,中国实之赔偿不起,以关税抵押,再追借外债,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故A、B、D项正确。

庚子赔款经过延付、停付、退还,中国实际支付了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占总数的58%。

“庚子赔款”后来被返还了一部分,被用于中国的教育等事业,但是各国具体情况不同。

28.(原创,易)二十八日,合约签字;

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

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

“……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

”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

A.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B.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两个中国”的席位

从材料可知该会议为巴黎和会,英法等国偏袒日本,企图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遭到了中国代表团的强烈不满,故B项正确。

A项为《马关条约》内容,C项为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D项为美国在联合国会议提出的。

29.(原创,中)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

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

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

这些作品()

A.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

B.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

C.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D.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A

从材料中“唱着打”和“抗联歌曲”信息可知,这是在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有利于瓦解敌人斗志,A项正确。

这些抗联歌曲并未扭转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B项错误。

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障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错误。

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30.(改编,易)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C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转变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A项错误。

B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从“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转变反映了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稳定繁荣,促使美国媒体态度转变,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美国《财富》杂志态度的转变,不能体现美国政府干涉我国内政,D项错误。

31.(改编,中)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

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

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

A.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

B.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

C.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

D.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

A

由于罗马法发展比较完善,罗马公民只要遵守罗马法的行为准则,就可以享受广泛的自由,故官民比例较低,A项正确。

“城邦自治”应是古代希腊的特点,故排除B项。

“军力强大”是西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同点,故排除C项。

罗马帝国时期疆域辽阔,故排除D项。

32.(原创,中)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

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

A.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

B.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

D.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

根据材料可知,自然神论者的主张彰显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帝不再是高高在上和不可知的,这必然有利于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的发展,故选D项。

材料未体现信仰得救的原则,A项错误。

人们通过研究可以认知上帝,这削弱了教会的权威,不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统治,故B项错误。

自然神论属于信仰范畴,仍相信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科学理念是相悖的,故C项错误。

33.(改编,中)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

“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

“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

“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

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A.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B.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C.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

D.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A项;

从学校教育无法推断出是全体国民的追求,故排除B项;

C项符合题意;

D项与材料无关。

34.(原创,中)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A.整体世界的形成B.殖民扩张的需要

C.工业文明的发展D.原始资本的积累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强,而且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所以主要特点是A项,而殖民扩张的需要是整体世界形成的推动力,故B项是原因不是特点。

C、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35.(原创,难)俄国学者苏汉诺夫指出:

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

苏汉诺夫旨在()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C.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D.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根据“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可得出列宁希望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掌握政权,而且要建立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四月提纲》的观点,故选A项。

材料并没有指出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故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是保卫苏维埃政权,而不是建立苏维埃政权,故排除C项。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解决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掌握政权的问题,故排除D项。

41.(改编,难)材料一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

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

“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

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读书至此,不免有疑。

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

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

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

“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

”又曰:

“君使臣以礼。

”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

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

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

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

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

其亦未闻孟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