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1532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

(1)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

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

(2)人口机械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1)推力因素:

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因素:

收入、教育、工作、食物、城市生活、和平、医疗等。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19世纪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欧洲人到美洲、大洋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2、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6.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

古代:

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

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第三节人口的容量

1、环境承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衡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成正相关)、社会经济(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成负相关)、地区开发程度(成正相关)社会分配制度(成正相关)。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人口合理容量意义:

①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

②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镇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7、城乡之间转移原因:

经济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教育、个人动机和需求。

8、农民外出打工对城市、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城市:

①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城市劳动力欠缺问题,增加了城市收入;

②改变了城市就业结构的格局,促进了城市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③利于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

对农村:

①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②开阔了视野(观念),学习了技术,积累了一点资金,创办了乡镇企业,带动了家乡第二、三产业发展。

9、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作用。

从农民工自身:

增加收入的同时,缓解分居带来的家庭分离之苦,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

从农村来看:

1)对当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有着极强的带动性

2)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回了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家乡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3)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4)回乡创业引领了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二章城镇化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功能区比较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支付租金的高低。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

影响地租的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的通达度

(2)社会因素:

①收入、②知名度、③种族与宗教、④行政因素

①继承与创新;

②完全改变

(4)环境因素:

①、布置在城内或居民区内(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

②、布置在城市近、远郊(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

③、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

布置在河流的下游

④、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

盛行单一风向——下风向

季风——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⑤、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城镇化

1、城镇化的表现[记忆]

①农村变为城镇;

②城镇等级提高

③城镇数量增加;

④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⑤劳动力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

⑥城镇人口增加;

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根本原因:

城乡之间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水平差距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5、世界城镇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镇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出现郊区城镇化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镇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低;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

水平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7、逆城镇化原因

1、)城市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等问题突出)

2、)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3、)城市地价不断上涨

4、)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5、)交通、通信事业发展

(为人们从城市到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提供条件)

8、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不合理现象

(1)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这种类型在南美洲国家表现突出。

(2)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城市化不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出现城市“热岛”,密集的城市建筑群遮挡了阳光、风向、风速;

水量、水质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土地质量;

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口拥挤

就业困难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

社会治安混乱

10、对策——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镇和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2)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

3)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4)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5)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倡导绿色出行;

6)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11、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