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1105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文档格式.docx

1.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及诊治。

2.直肠肛管良性疾病与直肠癌的鉴别。

外语要求:

掌握重点词汇的英语表达(结直肠癌cacinomaofcolonandrectum,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

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痔hemorrhoids)

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1.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

2.手段:

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多种图片、现场调查及举例等)

3.临床举例:

通过现场调查本课程对象身边相关疾病发病情况,让同学分享临床表现及简单的诊治过程,一方面引起同学们上课的热情及对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们明确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参考资料: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陈孝平《外科学》七年制规划教材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教学内容、方法

时间分配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一、结肠、直肠的解剖

1、结肠解剖

2、直肠解剖

3、肛管

4、直肠括约肌

5、结肠、直肠肛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二、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1.齿线以上是黏膜、齿线以下是皮肤;

2.齿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以下由肛管动脉供应;

3.齿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以下是直肠下静脉丛;

4.齿线以上受植物神经支配,以下受阴部内神经支配;

5.齿线淋巴结回流腹主动脉、髂内淋巴结,以下回流至腹股沟、髂外淋巴结。

三、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

直肠后间隙

坐骨肛管间隙

肛门周围间隙

二结直肠癌

一.流行病学特点

1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病率高

2中低位直肠癌比例高

3青年人(<30岁)比例高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高危因素:

(1)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蔬菜、水果少;

(2)结直肠慢性炎症;

(3)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

(4)癌症史、结直肠癌病史;

(5)腺瘤-癌演续学说

三.病理大体形态分型

隆起型:

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又称菜花样癌,多发生在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浸润型:

沿肠壁浸润,易致肠腔狭窄,多见于左侧结肠。

溃疡型:

结、直肠癌最常见类型。

右半结肠多为局限溃疡型,左半结肠多为浸润溃疡型。

胶样型:

肿瘤组织中含大量粘液,剖面呈半透明胶冻状,常见于粘液腺癌,大体可呈隆起型、溃疡型或浸润型。

四.组织学分型

腺癌:

占绝大多数。

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

腺鳞癌:

主要见于直肠下段。

五.扩散转移方式

1、直接转移:

结肠癌纵轴浸润一般在5-8cm内;

直肠癌向纵轴浸润一般不超过2cm;

结、直肠癌沿肠壁浸润一周需时1-2年,

2、淋巴转移:

主要转移方式

3、血行转移:

肝、肺

4、种植性转移:

Krukenberg肿瘤

六.临床病理分期(TNM分期及Dukes分期)

Ø

1、Dukes分期:

A期:

癌肿浸润深度限于肠壁内,

B期:

癌肿侵犯浆膜或肠周组织,但尚能整块切除

C期:

有淋巴结转移但能整块切除者。

D期:

已有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无法切除者。

2、TNM分期:

Tis:

原位癌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1:

肿瘤侵及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及固有肌层

T3:

肿瘤穿透肌层至浆膜下,或浸润未被腹膜覆盖的结直肠周围组织

T4:

穿透浆膜或侵及其它脏器或组织

N1:

发生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发生4个及4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Tis0期;

T1、T2为Ⅰ期;

T3、T4为Ⅱ期;

有淋巴结转移为Ⅲ期;

有远处转移为Ⅳ期。

七、临床表现(教学重点)

1、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

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果酱色样或暗红色样血便,粘液脓血便或粘液便。

(2)腹痛:

较早期表现

(3)腹部包块:

质硬、结节状,右半结肠癌多见

(4)肠梗阻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多为中晚期症状,多为慢性不全性结肠梗阻,部分病人以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为首发症状。

(5)贫血:

因癌肿溃烂、感染造成慢性失血所致。

右半结肠癌贫血症状多见。

(6)其他表现

2、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1)直肠刺激症状:

60%-70%的患者有排便次数增加,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

晚期有下腹痛。

(2)肠腔狭窄症状:

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出现肠梗阻症状。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80%-90%的病人出现大便表面带血(鲜红或暗红),粘液便,甚至脓血便。

(4)转移症状

八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应的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检查遵循由简到繁的步骤:

大便潜血检查(初筛手段)、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直肠指检(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内镜检查(诊断价值最高)、钡剂灌肠(术前精确定位)、腔内超声(用于确定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及有无侵犯邻近器官)、CT(可以判断结、直肠有无邻近器官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MRI(对直肠癌的T分期和术后盆腔、会阴部复发的诊断优于CT)、PET-CT

九治疗

1、外科治疗

(1)内镜用套圈切除、电切、经肛内镜微创外科手术(TEM,用于直肠癌):

对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分化程度较高的结、直肠癌。

(2)结直肠癌根治术:

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治疗要求切除肿瘤及距肿瘤边缘足够长的肠管(结肠10cm以上;

直肠下端3cm或以上,若肿瘤分期早,分化程度高,也可低至2cm)及其系膜,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

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

手术方式

右半结肠切除术:

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部癌均行该手术治疗。

肝曲癌须清扫幽门下淋巴结.

横结肠切除术(tansversecolonresection):

适用于横结肠中部的癌,需清扫幽门下和胃大弯淋巴结。

左半结肠切除术(lefthemicolectomy)适用于结肠脾曲、降结肠癌。

切除横结肠左半、降结肠、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及其系膜。

乙状结肠癌的根治术:

根据肿瘤部位的高低,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或切除整个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和部分直肠。

Miles术(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

原则上适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下的直肠癌。

切除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及其系膜、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及肛周3~5cm的皮肤、皮下组织和全部肛门括约肌,于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

Dixon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LAR):

原则上适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

切除范围同Miles术的腹部手术部分。

直肠下切缘具肿瘤至少2cm以上并遵循TME原则。

Hartmann术(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

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或急性梗阻不宜行Ⅰ期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人.

2、辅助治疗:

术前化疗、术后化疗、术中化疗、放疗(中下段直肠)、同期放化疗(即新辅助放化疗)、其他治疗。

三肛裂

一定义:

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纵向缺血性小溃疡。

长0.5-1.0cm,梭形或椭圆形。

多数在后正中位,少数在前正中位。

二病因:

不明,多数与便秘时干结大便对肛管的机械损伤有关。

常与内括约肌痉挛有关。

三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周期性,便时疼痛-间歇期-便后疼痛,括约肌痉挛痛)、便秘和出血(鲜血)

体征:

慢性肛裂“三联征”(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

急性肛裂:

边缘整齐、红色的浅小皮肤裂伤。

四治疗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手术。

非手术治疗:

润便、坐浴、扩肛。

手术治疗

肛裂切除术:

切除肛裂和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或部分内括约肌。

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

肛旁小切口,在齿状线水平切断内括约肌。

切除肥大的肛乳头和前哨痔。

四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一定义:

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

大部分由肛腺感染蔓延、扩散所致。

二临床表现:

(1)肛门周围脓肿:

最常见。

局部范围不大的红、肿、热、痛区,化脓前仅扪及炎性硬结,化脓后局部软化,穿刺可抽出脓液。

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2)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脓肿:

较常见。

局部持续性胀痛,加重到持续性跳痛。

早期局部无明显体征,以后可出现患侧红肿。

直肠指检有深压痛和波动感。

全身感染症状明显。

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少见。

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肛门坠胀等。

会阴部体征不明显,直肠指检可扪及盆腔肿块,有压痛和波动感。

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

确诊靠穿刺抽脓。

(4)其他:

肛管括约肌间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肌间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

位置深,表现为会阴、直肠部坠胀感,局部症状不明显,伴全身中毒症状,直肠指检可扪及痛性包块。

三治疗

一旦诊断明确,立即切开引流。

方法:

(1)经肛周皮肤切口引流术:

肛门周围间隙脓肿和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继发于经括约肌型肛瘘者。

(2)经直肠壁切开引流:

原发的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3)根治性引流术:

为了防止引流术后形成肛瘘,应尽量在术中寻找到感染的肛腺并敞开引流。

五肛瘘

为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

内口多位于齿状线上,外口在肛周皮肤上。

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或慢性炎性包块引起

三分类:

(1)按瘘管位置的高低分为:

低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外口和瘘管均只有一个);

低位复杂性肛瘘(一个内口+多个外口+一个主瘘管或多个内、外口+多个瘘管)。

高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同样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结合教学图片)

肛管括约肌间型:

占70%,多有肛管周围间隙脓肿史。

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间。

为低位肛瘘。

经肛管括约肌型:

占25%,多有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史。

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和坐骨肛管间隙。

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

肛管括约肌上型:

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上行,穿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肛管间隙穿出。

为高位肛瘘。

肛管括约肌外型:

占1%,多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史(内口在齿状线),或其它非感染性病因所致(内口在直肠)。

瘘管穿坐骨肛管间隙、肛提肌和骨盆直肠间隙。

四临床表现:

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瘘管内反复脓肿形成。

括约肌外型可有粪便、气体由外口流出。

外口、瘘管、内口。

外口在肛缘附近者(<3cm)多为低位肛瘘,远离者多为高位肛瘘。

低位肛瘘常可触及自外口向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