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0735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赏形象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提示:

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

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这三句有何作用?

“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

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

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满江红 写怀

满江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

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常用。

双调,九十三字。

前段八句,四仄韵;

后段十句,五仄韵。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达了岳飞以收复失去的祖国山河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

孝宗时恢复名誉,谥武穆。

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有《岳武穆集》。

《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来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1.从“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两句看,岳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联系背景事件及“雪”“灭”等词考虑。

岳飞是一个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析技巧

2.“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修辞手法好判断,关键是挖掘语句背后隐含的情感。

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切齿痛恨,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语,同时又把收复山河的宏愿、征战的艰苦,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从对待不同对象的态度上思考。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

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

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

前段十一句,四仄韵;

后段十一句,五仄韵。

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辛弃疾(见第九课《青玉案 元夕》)

《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联系背景、作者经历及动词概括词人形象。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2.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这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联系背景及词中内容加以分析。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即景抒情。

4.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根据课后注释,明确典故本义,结合作者经历明其正用还是反用。

人物

原意

用意

张翰

  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

  反用典故,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许汜

刘备

  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刘备有雄才大略。

  反面用许汜典故,表明自己不屑许汜一样追求享受;

正用刘备典故,表达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桓温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

  正用典故,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5.词中作者的“登临意”是什么?

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结合词人经历、背景解答“登临意”。

“登临意”:

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

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西 江 月

◎补注解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

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平韵,一叶韵。

本词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

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

事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三年二月至黄州,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

此年中秋,距苏轼入狱日已近一整年,也是其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皓月之下,回首往事,瞻念前程,词人不免百感交集,于是作《西江月》词。

1.怎样理解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含意与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句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纷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几度秋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秋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2.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请分析。

词的上阕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阕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全词通过对秋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中秋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小 重 山

岳飞(见本课《满江红 写怀》)

这是岳飞的第一首词,始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1183-1234)所编《金陀粹编》,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

岳飞抗金的志业,不但受到赵构、秦桧君臣的忌恨迫害,而同时其他的人,如大臣张浚,诸将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亦进行阻挠,故岳飞有曲高和寡、知音难遇之叹。

1.上阕写梦醒后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