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之后由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个组成部分: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我国使用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可能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现实性)
思想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集成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实现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辨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关键词
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方法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一个问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二个问题)
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屋子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直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
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辨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实质和核心,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