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910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启迪心灵的钥匙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

蔡先生感念父亲的教育,每当他看到孝、悌故事时就非常感动,进而希望把中国传统的美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故事汇编成册。

这些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这些故事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给予我们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继续为后世子孙留下永恒的宝藏。

希望本书能让世人去阅读和学习,面向全世界来推广弘扬,从这些感人至深的德育故事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迷失当中唤醒过来。

人人都“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至德之教,能遍至神州大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造福人类。

真诚祈盼各位志士同仁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必定会给社会带来和谐,给人们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

(编者注:

敬请登陆《弟子规》公益网站阅读《启迪心灵的钥匙》全书内容)

二00九年二月二十日

“八德”简释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

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

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待人接物的原则:

言忠信,行笃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

简释如下:

一、孝:

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

《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

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

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

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

悌是兄友弟恭。

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

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

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

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

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

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

忠是负责尽职。

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

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

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

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

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

北宋大儒司马光称:

“事无不可对人言”。

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

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

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

曲礼曰:

“毋不敬。

”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

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

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

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

《礼记》云: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

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

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

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

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

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

管子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

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

南宋名将岳飞云: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

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

“知耻近乎勇。

”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

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

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二00九年二月二十日

前言一

“八德”简释三

八德篇1

孝篇1

一 虞舜耕田1

二 闵损芦衣4

三 黄香温凊5

四 陆绩怀桔7

悌篇9

一 泰伯采药9

二 朱显焚券10

三 郑濂碎梨12

四 世恩夜待13

忠篇18

一 苏武牧羊18

二 李善乳主21

三 岳飞报国24

四 守仁求心25

信篇28

一 魏征妩媚28

二 季札挂剑29

三 郭伋亭候31

四 朱晖许堪32

礼篇33

一 孔子尽礼33

二 锄麑触槐37

三 朱熹间居37

四 居仁敬斋38

义篇39

一 仲淹义田39

二 天祥衣带44

三 宋弘念旧49

四 冯谖焚券49

廉篇51

一 大禹克俭51

二 孔明洁身52

三 刘宠钱清56

四 杨震四知56

耻篇57

一 句践尝胆57

二 相如称疾59

三 管宁善化61

四 卢革避试62

女德篇63

孝篇63

一 皇英妇道63

二 妙真祝寿66

三 赵王辟疫66

四 秀贞谏母67

悌篇68

一 柳卢睦族68

二 韩郑鞠叔69

三 少娣化嫂70

四 敦妻担金71

忠篇72

一 樊姬进贤72

二 长孙规谏74

三 陈冯杖子74

四 蓝姐捕盗75

信篇76

一 母师止闾76

二 陈妇一诺76

三 钱林心许77

四 王陈抱子77

礼篇79

一 太妊斋庄79

二 杨刘责子80

三 申国家规80

四 意辛礼法81

义篇83

一 臧氏义保83

二 义姑退兵83

三 平阳义师84

四 义颛祷侄84

廉篇86

一 稷母责金86

二 柳韩和丸86

三 贞姬辞聘87

四 修母荻训87

耻篇89

一 许阮愧允89

二 班昭女诫92

三 崔卢仕训92

四 御妻求去93

教学篇94

一 蔡老师孝母94

二 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96

三 苹果的教训96

四 孝的真谛97

五 舅舅对外婆的关怀99

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00

七 《弟子规》显圣镜101

八 女儿的警诫102

九 父母榜样的力量103

十 真正的父爱106

十一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108

十二 欲令智迷 利令智昏108

十三 望子成“龙”的代价109

十四 贤明的奶奶111

十五 知恩报恩111

十六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113

十七 年近三十 发奋读书114

百孝篇117

八德篇

孝篇

一 虞舜耕田

诗曰:

虞①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

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

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

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

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

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

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

于是父亲再娶。

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

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

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

“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

”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