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53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docx

保护地球环境资料

保护地球环境 是我们的责任

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知识系列讲座讲稿

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应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园——地球”。

是索取;还是征服;是破坏;还是保护,是维护。

还是建设;是毁灭,还是创造;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百年、千年、万年大计。

纵观地球的昨日、今天和未来,人们正思考着一个关系到人类前途的问题,那就是迫在眉捷的环境问题,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讲课,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的警醒,从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

主要内容

一、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二、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环境问题中的社会性,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三、环境问题中所需要的正确伦理和价值观。

四、各种不同环境问题的存在与影响,分析与评议。

五、环境问题中,个人责任与公众活动的态度与行为。

六、怎样开展环境保护中的公益活动与法治宣传。

问题的提示:

1、请你指出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例举十种)

2、什么是自然环境、什么是社会环境,请举例说明。

3、地理教学中所列举的污染有哪些,以学校为例,分析出存在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4、“噪声污染”是学校的一大环境大害,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好。

 

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一、气候变暖增加,大气成份改变。

二、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在加剧

三、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群体遭殃。

四、酸雨疯狂蔓延,腐蚀破坏严重。

五、森林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增多。

六、土地干旱严重,沙化面积迅增。

七、大气不断污染,天气变化剧烈。

八、水体质量下降,饮水条件更差。

九、海洋遭到污染,洋流带向全球。

十、固体垃圾增多,废弃污染环境。

中国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兰州变“雾都”。

2、水域污染日益突出,外流河水质下降。

3、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固体废弃到处可见。

4、噪声污染普遍超标,严重影响城市生活。

5、水土流失难以遏制,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6、土地荒漠继续扩展,西北年丢小县一个。

7、濒危物种生境缩小,珍稀动物生态变坏。

8、水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平有效耕地越来越少。

10、森林资源供不应求,人为林木严重毁坏。

 

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一、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环境法经过近20年的理念研究和初步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贯穿在各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之中,体现我国环境法律的精神和本质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协调,其主要含义被归纳为著名的“三建设、三同步、三效益”,即: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协调发展的原则,是从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方面,对发展方式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主含义是: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要采取各种预防性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尽量在生产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而不是等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产生以后再去想办法治理。

人类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践证明,环境问题形成以后再进行治理,在经济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很多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一旦发生,即使花很大的代价,也往往难以清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一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可能是潜在的,如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其后果往往难以预测,因此必须以特别谨慎的态度尽量以预防的手段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我们绝对不能走西方经济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从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长期影响及其治理的费用而言,预先采取防治措施,不产生或尽量减少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全面规划的原则 全面规划的原则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统一考虑,把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统筹安排、规划和布局。

各负其责的原则 所谓各负其责的原则,是指与环境法有关的各个主体都是必须承担其应负的责任和应履行的职责。

各负其责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即凡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治理环境污染的补偿损害的责任。

二是“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即一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义务。

三是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即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有主要责任。

可持续发展规则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在我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很快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1994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性文件。

该文件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措施和优先项目。

在些后出台的很多法律法规中,也在立法指导思想和法律条文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公民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保护环境需要公众的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保护环境是国家和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对于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一方面,公民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各级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反映环境污染情况,并可以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污染破坏者;另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污染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宣传环境保护法律,便于及时纠正他们的违法行为。

环境及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当我们为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发出赞叹时,却又惊异地发现,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空气污染、河流变色、生态破坏、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垃圾围城、噪声污染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现实,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明智的抉择。

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叫做环境质量。

许多自然的和人为因素都会影响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变化,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二、环境问题概念

自然灾害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突发性环境质量变化。

这一类环境质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被称原生环境问题,也叫做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灾害等。

地震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全世界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

我国正处于这两大地震带相交会的地区,所以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5级以上的地震都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震级每增加一级,所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3倍。

火山喷发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火山喷发时,从地下涌出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能把一切生命化为乌有。

所喷出的火山灰,能淹没村庄、农田,窒息人畜,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火山灰在大气中扩散,在一段时间里能遮蔽阳光,影响能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引起气候异常,给人类造成间接损失。

山崩、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常会毁坏村舍,填塞河流,破坏水库、公路和铁路,毁灭农田和庄稼,造成严重灾难。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龙卷风、洪涝、干旱和霜冻等。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风力可达10级甚至12级以上,并伴有暴雨、台风所经之处,往往是人畜死亡、农田受淹、房屋倒塌、水利工程遭到破坏,交通、电力、通讯中断,致使工厂停工停产。

我国1967年4月22日在上海出现的一次龙卷风,竟扭断并拔起了两座高压输电铁塔。

美国是世界上龙卷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平均发生龙卷风达700次,平均死于龙卷风的人达112人,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洪涝灾害是大规模不正常降雨引发的一种灾害。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这种灾害发生。

我国是洪涝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历史上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

建国以后,特大洪涝灾害也并未完全解除。

1954年长江洪水,淹没了耕地,死伤了人员,京广铁路受阻;1975年8月,淮河上游发生特大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垮坝,京广铁路冲毁,死伤了人员。

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很大,因水灾造成了粮食减产。

干旱和霜冻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往往造成农业作物严重减产,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活动。

由某些种群生物的不正常增加或生物种群间的比例失调,常常引发病虫灾害,造成农业作物和牲畜的减产,引起人体疾病。

建国前,我国华北农业区常常发生蝗虫灾害,就是因为蝗虫的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几百万、上千万只蝗虫群,能在一天之内,吃掉上千亩庄稼,然后又迁飞别处,继续为害,造成大面积农用物失收,血吸虫病是一种叫血吸虫的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严重疾病,血吸虫破坏人的肝脏,造成肝脏肿大和硬化,引起肝腹水(俗称大肚子病),使人丧失劳动能力,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血吸虫以钉螺为中间宿主,因此,血吸虫病的分布与钉螺分布密切相关,我国长江中下游河流和湖泊地区,适宜于钉螺的生存,往往是血吸虫病的高发病区。

一旦钉螺再次大规模增殖,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大范围的血吸虫病,此外,各种害虫与其天敌间数量的相互消失,也会造成虫灾。

人类活动往往会引起环境质量变化,所谓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以及这种下降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和生活条件。

具体来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主要是工业“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等。

环境破坏是人类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而引起的,主要有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破坏,过渡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滥采滥捕造成的珍稀物种灭绝,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不适当的灌溉引起的次生盐碱化,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

         

三、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候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这些气体之所以使大气温度升高,是因为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少量长波辐射,所以到达地表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表由于吸收短波辐射被加热,提高了温度,再以长波向外辐射,这样,大部分长波辐射被这些气体吸收和阻留在地表和大气下层,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这种作用类似于种菜或养花的玻璃(或农膜)温室,所以叫做温室效应。

现在,全球气温比1980年高出约0.3-0.6℃。

科学家们估算,要想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全球排放量至少应降低60%。

如果人类不能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40年左右,地球表面的气温估计将增加2.5℃(有些科学家认为到2050年,全球的年平均温度将达到16-19℃)。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

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是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

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