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8746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怎样更有效率效果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企业或组织,是为完成某个使命(如:

通过从事某项实业、赚点小钱)而存在。

组织结构确定了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关系、各项任务的分配、以及内部信息通道。

以独立的制造业为例:

营销拉动企业运转,有的部门是成本中心,有的是利润中心,还有的是资金中心。

采购部门负责企业上家供应商,销售部门负责企业下家客户,技术及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研发制造,还有其他综合服务部门……。

而财务部门也不只是仅负责企业资金流转。

财务记账的依据,来源于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各环节的原始业务凭证、信息流。

财务记账的结果,向上汇报给管理层,平行反馈给各业务部门。

财务工作贯穿在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始终。

简单图示例如下:

集团型企业,不过是把一个独立完整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物流配送、资金、服务等,由各专业化子公司实施。

或者,集团按业务类别组建不同的子公司。

集团本部的功能,往往重在资源配置、战略、预算、投融资,子公司具体的经营活动,集团本身并不参与,或参与的程度很低。

显然,无论是独立的企业还是集团型企业,首先了解组织架构,才能了解审计对象的管理体制、业务运营流程。

三.管理模式,越深入越好

审计不过就是审查会计工作,这是不少人在认知上的误区。

太多的企业老板,都苦于不能觅得一名好的财会人员,能够编制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的人很多,但能构建有效的管控体系、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撑、入门得道把财经玩得转的,却不好觅。

会计工作可谓很低端,财务管理却能创造价值。

表面和会计直接正相关,实质却是审查业务运行,由会计记录逆向追溯至某项某类业务发生过程,真实还原经济业务的本来原貌,揭示某项某类业务到底怎么赚了怎么赔了,这么描述审计,可能更恰当些。

业务运行需由组织结构来完成。

管理模式,是特定主体为更好地运行业务而逐渐形成的惯常方式。

了解管理模式,某类业务可能存在的纰漏、错误或舞弊,很容易发现。

通常企业的几大业务板块、财务管理通病,简要举例如下:

销售板块:

发出商品、分销商的结算、退货,是差错高发点。

采购板块:

材料已收甚至已使用,但发票未到,一些企业财务未进行材料暂估。

生产板块:

产品成本,很多企业都是神仙数字。

产品结构、工艺路线、计划体系,审计可以不懂生产或技术,但也不宜不做相关了解。

损益类科目:

管理层绩效压力,为提高收入数据的造假手法,有的很高明隐避,有的很容易识别。

收入与成本不配比,亦是常见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还有其他诸多业务流程细节……

不同企业,管理模式各不相同,针对具体企业,能深入具体分析,真的事半功倍。

曾经历过一宗审计项目,企业不算大,也无分子公司,客户却在企业本部帐套之外,又设立了20多个子帐套,有会计师在现场简单地向客户发出质询。

其实,我首先了解了企业的管理模式:

公司设立有20多个小事业部,公司对每个事业部都进行绩效考核,因此公司对各个事业部都建账独立核算。

帐虽然分开算,银行账户也分设,资金却是统一管理,各事业部仅在预算的备用金范围内有支配权限,营收、采购等资金,由公司本部银行账户统一收付。

最妙的是,每一单业务,如果同时涉及到公司本部与事业部之间、或事业部与事业部之间,在公司本部和事业分部的帐套中,都同时记入自设的“内部往来”会计科目,“内部往来”具体定义,简要举例见下表。

如此一来,每期末,各部会计报表相加汇总,“内部往来”刚好精确至0,而不需要像企业集团那样再进行会计报表的合并抵消。

经济内容

分公司会计处理

本部会计处理

备注

本部向事业部

拨付备用金

借:

现金/银行存款

货:

内部往来-(内部银行往来)

期末

汇总

成0

期末事业部

向客户结算

应收账款-客户

贷:

主营业务收入

客户往来款

汇入公司本部

银行账户

向供应商结算

主营业务成本

应付账款-供应商

供应商往来款

从公司本部

银行账户汇出

应付账款

……

那次审计项目是成功的。

试想,如果不是深入了解过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会走多少黑路啊!

四.商业模式,切中要害

做的是哪门子生意?

居于所属行业产业链中的哪一环节?

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怎样的合作关系?

怎样绑定下游客户、分销商?

与同行相比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这些都是商业模式所包含的问题。

(商业模式在经济学上的定义,请XX即可。

很多企业,80%的收入源于20%的客户,80%的采购源于20%的供应商,客户及供应商分散的情况不多。

在了解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上下游商业谱系图,商业模式就很清楚了,审计对象就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会计师眼前,会计师已成竹在胸:

该知道如何切中审计对象要害了。

五.资金链

企业为何而存在?

当然是为了整合产业链,打造资金链。

有的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或高端,有的处于下游或底层,有的控制中间一环。

钱从哪里来?

源于经营活动:

营销资金回笼,或占用供应商资源等。

钱用到哪里去?

用于经营活动:

支付采购,存量实物资产占用,客户占款等。

钱荒的时候如何找钱?

钱多的时候如何为钱找出路?

钱流平稳的时候如何实现滚雪球式积累?

当源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大于投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时,实业与资本渗透、长线与短线结合,企业就成功了。

找不到赚钱门道的企业,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只玩资本、没有实业支撑的企业,算不上好。

盘点现金、函证银行存款,这是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

资金流转过程,,审计前未关注,审计中未关注,审计后也不知道企业资金到底怎么运转,这样的审计实务非常不可取。

对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现金流转项目,通过审阅分析货币资金日记账,提取出前10名客户的回款、前10名供应商的付款、以及其他投融资项目的现金流入流出,企业资金链条、资金流转的总体趋势可以初步洞悉。

六.逻辑思辨

会编借贷会计分录、会编财务报表、会按模板填填审计底稿,这就是审计工作?

其实,审计要命的,是逻辑思辨、专业判断,会计技术仅在其次。

以下讲述几宗亲历过的案例,就知道:

会计分录可以不懂,重要的是财经常识、逻辑思辨。

案例1:

存货减值准备

某次项目,客户单位提供了如下一组存货数据:

原材料:

1,827,909.43元

生产成本:

20,458,034.37元

库存商品:

1,131,194.06元

生产成本很高,库存商品很低,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查:

库存商品,按历史成本计价账面金额是39,192,832.44元

按售价计价是223,790,543.26元

所在行业通常按售价计量库存商品、并按售价计算存货减值准备,售价223,790,543.26元的库存商品计提的减值准备是38,061,638.38元

这样,企业库存商品账面价值就是:

39,192,832.44-38,061,638.38=1,131,194.06元

被减数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减数是以售价为基础,不同计量基础上的两个数怎么能简单相加减呢?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

以售价为基础计量的存货减值准备38,061,638.38元,应该还原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的减值准备,即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是:

38,061,638.38×

39,192,832.44/223,790,543.26=6,665,801.84元

这样,库存商品的价值应该为:

39,192,832.44-6,665,801.84=32,527,030.6元

即使对企业会计准则之《存货》篇章不甚了解,只要具备一般的算术逻辑思维,也能发现企业的这种荒谬错误,避免这种可怕的审计失败。

案例2:

合营项目,返还合作对方折旧

A与B各出资10万,共同经营某项目,该项目在A的管理下独立建帐。

1、该项目收到B出资时,会计处理

银行存款10万

其他应付款—A(某合作经营项目)10万

2、A出资10万,共20万,购买固定资产时,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20万

银行存款20万

3、假定固定资产按5年计提折旧,残值为0,年折旧4万,会计处理

成本或费用4万

累计折旧4万

4、A向合作对方B返还的折旧:

4万×

50%=2万,会计处理

其他应付款—A(某合作经营项目)2万

银行存款2万

5、假定该合作经营项目扣除年折旧成本费用前的利润为6万(可更高、或更低),该项目可供分配的利润,即扣除折旧成本费用后的利润为6-4=2万

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A及B各方可供分配的利润为2万×

50%=1万。

比较上述4、5两段文字:

支付折旧手法更隐蔽、更巧妙,实际是优先保障了合作对方B的出资无风险,特别是向合作对方B支付的折旧高于项目可供分配利润的情况。

合伙做生意,任何一方出资,无论是实物还是货币,均是合营项目启动、运行的必要资本。

合营各方的出资,只能通过合营项目各期的利润分配、或合营项目清算后的净资产分配,予以回笼。

以折旧返还合营对方出资,无异于助力合营对方空手套白狼。

案例3:

招商引资

A是一外地民营企业;

B是年销售约400亿国有制造业,上交所上市公司;

C是官办投资性公司。

B的一项新业务已运营三年,其中一关键部件依赖进口。

A称其通过进口持有那个关键部件的专利技术,要为B配套生产供应那个关键部件。

B所在地的最高官员出马招商引资,撮合A、B、C共同出资新设立了D公司,总投资41亿,注册资金4亿,其中:

A出资51%,B出资34%,C出资15%。

同时三方协议约定,由A向D整体配套供应设备,C为D担保银行信贷,B保证D的唯一供应商资格。

首期出资2000万,A、B、C依约履行,D已完成工商登记并正式开业。

第二期出资38000万。

A应出资19380万首先到位,B、C的出资随之到位。

但就那么短短几天,还等不及办理验资银行询证函,A以要向国外订购设备为由,征得D董事会批准,D即向A预付了设备采购款27000万。

验资基准日,D的银行资金余额是11000万。

A的出资是否该认定为实际到位?

仍有中介机构为D出具了货币增资38000万,变更后的注册资金为4亿的验资报告。

各位都懂了:

通过对D的整体设备供应,A首先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A出资19380万短暂虚过D的银行帐户,有中介机构验资,取得了D的控股权,既绑定了对B的供应商资格,还有B所在地官方保驾护航,担保取得了巨额银行信贷。

为卖设备,立项目、出资、银行信贷、绑定市场,还赢得了招商引资、产业链重整的热烈喝彩,A的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