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8012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Word格式.docx

这种喜忧参半的心情,反映了人们对这次价格总水平上升所预兆的宏观经济趋势和所隐含的内在动因仍然心存疑虑。

那么,我们对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应当如何判断,伴随价格总水平上升而来的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有什么新的特征?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判断。

  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从成因上讲,我国当前的价格总水平出现的明显上升是近年来总需求不断增大所致。

为了克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通货紧缩,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连续6年对国民经济采取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放宽货币供给,鼓励出口,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等宏观和微观调控。

这些举措不仅使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的国际大环境下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也因此积累了总需求迅速扩大的潜在能量,到2003年终于使我国经济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

以CPI表示的价格总水平走势全年平均上升%,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出现了自1997年以来的明显的正增长。

与此相应,GDP在2003年增速也高达%。

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走出通缩,进入景气上升阶段。

  但是,分析我国近年来反通缩的路径,可以看出国内总需求增长的构成特点是,投资需求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激励下越走越快,而消费需求受农村经济和城市就业的影响增长缓慢。

边际消费倾向不足,积累率很高。

这样,在我们用来观察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的指标中,就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

以终端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为基础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反映的价格总水平走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上升的状况,在较低的消费价格指数背后,隐藏着较高的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指数。

  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将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拉高,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力量和作用方式,有可能由投资需求的拉动转向成本上升的推进。

  价格总水平上升由需求拉动转向成本推进的转换,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当总需求增长拉动产出增长进入总供给的瓶颈区时,需求增长拉动的就不仅仅是产出的增长,形成产出的供给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开始上涨。

这又会刺激投资,促进形成新的供给能力的投资增长,从而导致投资品价格的率先上涨。

我国的情况正是这样:

CPI指数去年8月份由负转正,而在此之前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就已经有6个月的连续上升;

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

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升,表明了价格总水平上升已经度过了成本缓冲期,原有价格下形成的库存已经耗尽,企业经营开始进入成本上升期。

当要素成本被普遍抬高之后,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移动,即使总需求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也是必然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就表明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进入了成本推进型上升阶段。

而我国当前的价格总水平,就正处于这样的动态下。

  造成我国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有相当部分还来自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原油和初级产品价格近年来大幅上升,也通过进出口贸易,抬高了国内初级产品价格,扩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不足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影响。

  成本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升表明,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已经从需求转向供给。

我们看到,当前市场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几乎都是资源约束型:

如能源、电力、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粮食、植物油、地产等等。

而某些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和某些服务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并不能表明总需求不足。

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受到抑制,是因为当前不少工业消费品供给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剩,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影响还难以通过工业消费品价格明显表现出来。

  因此,尽管有些人指出我国经济目前并没有出现过热,甚至有人认为我们仍要防止通缩。

但我认为,目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正在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成本的快速上升,可能会逼迫消费品价格在今年后半年或年底出现明显的升势,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国际国内景气波动周期交汇

  另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当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和经济增长的变动周期正处在国内、国际范围不同、特征不同的经济周期和价格水平周期上升曲线的交汇区间上。

  从经济周期角度讲,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也是反映经济景气循环波动周期的基本指标。

而按时间长短不同划分的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则反映了一国和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短期和长期运行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点,是我们分析和预测经济未来走势的重要参照。

  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对照,就会发现,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的周期性趋势,正处在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景气循环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中波、中长波甚至包括长波的交汇期。

  以价格总水平波动表现的我国经济从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中波周期。

以10年为单位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将经济增长划分为上世纪1980年至1991年和1992年至本世纪2002年两个“中周期”。

统计资料显示,从1992年至1996年的第二轮景气上升的高峰期中,1993、1994、1995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的价格总水平变动,分别比上年上升%、%和%。

1996年价格总水平涨势减缓,1997年四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1998年为-%。

直至2003年,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才出现正的增长率,比上年上升%。

进入2004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月份消费品价格同比上升%。

由于投资品价格已经先行上涨,与我国近年GDP走势联系,新的价格上涨应该是新一轮景气上升周期出现的反映。

  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为代表的1993年、1994年至2003年、2004年的10年中波周期。

与我国这次价格上涨相联系的经济周期,还有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周期。

资料显示,国际市场原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煤炭燃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一直需求不振、价格下跌,1998、1999年跌至谷底,直至2000年以后才开始好转,进入2003年,出现了明显的升势。

从时间上看,也恰好是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10年左右的中波周期。

  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为表现的从1980年起,至本世纪初期以来的20年中长波周期。

与这次国内价格周期相联系的国际市场周期性因素,还有国际原油价格。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造成的80年代初期高达40多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算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经历了80年代的价格下降,90年代初中东战争引起的价格波动,到1998年纽约原油价格跌到每桶只有10美元的谷底。

之后,原油价格快速回升,2000年2月原油价格冲破每桶30美元大关,今年5月17日纽约交易所当天每桶原油收盘价攀升到美元,创23年以来的最高价。

这个形势很像70年代中东石油输出国提价所引起的世界市场油价波动,它带来的油价上涨也有些像80年代初期的形势。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这一周期波动的时间,正好是20年左右,里面包含了90年代初的一次投机性短期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中“库兹涅茨”经济“中长波”周期,相当吻合。

   更为巧合的是,如果放眼更长时间,就会发现,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到本世纪初正好是一个50年左右的时间,与“康德拉梯也夫周期”所阐述的经济波动“长周期”所经历的时间相吻合。

在这个周期中,世界经济发生了从50年代初期起,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石油危机止,大约20多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国的这次价格总水平上升,恰恰又是与一个“康德拉梯也夫周期”的新的上升期相关联呢?

  从上述判断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变动现在所处的加速上升期,恰是以上四个周期中所提到的中国经济和价格总水平波动的10年中周期、世界经济10年波动的中周期、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引起的经济波动的中长波周期、甚至世界经济50年长波周期,这四个经济景气循环和相关物价水平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上。

这样一种变动的态势,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具有不同景气周期同处上升阶段的“同向合力作用”特点。

这种合力作用,一方面会推动我国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市场价格水平的加速上升。

  加强经济调控

  我国价格总水平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的走势已是不可避免。

这与短期的需求波动不同,即便总需求增长得到控制,也有一个成本释放过程。

而且,如果世界市场价格上升势头延续下去,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也难以摆脱这种影响。

就像我们不得不接受1997年以后的通货紧缩一样,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今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来的通货膨胀。

  这种走势可能预示着我国和全球经济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

从以上的经济周期动态分析来看,除了原油价格这一中长周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具有负作用外,其他三个周期的影响力都是正向的、推动全球经济景气上升的。

应当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处在一个难得的新的景气周期的起始时期。

在这一形势下,世界经济可能出现一个时间较长的繁荣期。

我国应当努力促进和积极利用这一世界经济的良好态势。

  防止经济过热和出现高通货膨胀是今后政府经济调控的重点。

应当承认,相对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的通缩状态,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价格总水平较大的上升,是带有一定的反弹或释放性质。

生产者、经营者和各级政府对经济走势判断的共识,加剧了这种释放的力量,以致出现了过度的表现。

这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新的过热和盲目发展,使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变成一个快速凸起的泡沫,很快又落入危机之中。

所以政府采取有效手段,抑制已经开始显现的过热,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措施。

但是也应当看到,如果我们对经济的判断忽左忽右,政策信号不确定,就会影响民间经济的信心,使经济增长出现不必要的波折。

所以,我们把防止经济过热和出现高通货膨胀作为今后经济调控的重点,是应该以不影响经济增长为前提的。

  资料: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刘国光、王洛林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经济时报,2004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赵增德,食品价格升势强劲,物价运行走出低谷,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

  6.夏斌、高善文,2004年通货膨胀趋势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中国货币市场,2004

  7.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经济研究,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