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91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docx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讲课讲稿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

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

答:

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

答:

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

答:

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

答:

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答:

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

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

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

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

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

5、卫星的概念?

答:

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

(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

(B)

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

答:

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

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

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

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

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

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

38亿年。

作业1:

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

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

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

④志留纪(S),是笔石的时代。

⑤泥盆纪(D)是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为鱼类的时代。

⑥石炭纪(C)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成煤期;⑦二叠纪(P)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的概念?

答: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8种元素是?

答:

O、Si、Al、Fe、Ca、Mg、Na、K。

3、地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答:

O、Si、Al、Fe、Mg。

4、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答:

Fe、Ni、S。

5、水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答:

O、H、Cl、Na。

6、生物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答:

O、C、H、N、S。

7、大气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答:

N、O、Ar。

8、矿物的概念?

答:

天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固体化合物或单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

9、下列全由矿物组成的一组是?

(D)

A.石英、煤、云母;B.辉石、沥青、金刚石;C.人造水晶、矿泉水、方解石;D.高岭石、长石、金刚石;

10、矿物颜色和条痕之间有何区别?

答:

矿物颜色是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后表现出的互补色。

条痕为矿物粉末的颜色,比矿物颜色更稳定。

11.条痕对下列哪一类矿物更具有鉴定意义?

(A)

A.不透明矿物;B.半透明矿物;C.透明矿物;D非金属矿物;

12、什么是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答:

透明度:

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

光泽为矿物新鲜面反射光线的能力。

折光率愈大,反射率愈高,光泽愈强。

按弱强分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半金属和金属光泽四级。

13、什么是矿物的解理和断口?

答:

解理为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平面裂开的性质。

裂开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断口为一些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的平面方向破裂,而是呈不规则状破裂,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

14.下列具有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

(B)

A.方解石;B.白云母;C.辉石;D.橄榄石;

15、常见矿物的摩氏硬度

答:

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

16、野外常用工具的硬度答:

指甲(2.5)、铜(3.5)、小刀(5.5)、玻璃片(6.5)。

17、矿物比重的分级特征?

答:

轻:

d<2.5;中等:

2.5<d<4;重:

d>4。

18、按照晶体化学特征,如何来进行矿物的分类,举常见的矿物实例并写出化学式?

答:

矿物可分为:

①自然元素矿物(金(Au)、铜(Cu)和银(Ag)等),②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方铅矿(PbS)、闪锌矿(ZnS)、黄铜矿(CuFeS2)和黄铁矿(FeS2)等);③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石英(SiO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褐铁矿Fe(OH)3);④含氧盐矿物(菱铁矿(FeCO3)重晶石(BaSO4)、石膏(CaSO4·2H2O

))和⑤卤化物矿物(石盐(NaCl))。

19、以长石、石英和方解石3种矿物为例,说明如何来进行矿物的肉眼鉴定?

答:

①矿物肉眼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和物理性质两个方面;②形态有矿物单体和集合体两种,如长石单体为板状或板柱状,集合体为粒状,石英单体为柱状、集合体为晶簇状;③物理性质主要有包括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解理和断口,硬度、比重和密度,磁性和熔点等;④长石、石英和方解石均为浅色矿物,不能用颜色和条痕来进行鉴定,可用下列方法来鉴定:

A、节理和断口,长石有两组解理,石英无解理,方解石有三组解理,石英有典型贝壳状的断口,而长石和方解石没有;B、摩氏硬度:

长石为6,石英为7,方解石为3。

第四章大气圈

1、大气圈的概念?

答:

包裹在固体地球之外的、由大气构成的连续层圈。

2、大气圈有何作用?

答:

(1)阻挡紫外线;

(2)保温作用;(3)调节能量分配和改造地面性质。

3、大气圈是如何阻挡紫外线的?

答: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0.39~0.76μm),但也有少量紫外线和红外线;热层吸收波长小于0.175μm的紫外线,波长为0.175~0.39μm的紫外线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99%以上,保护了生物圈的繁衍昌盛。

4、温室气体有哪些?

答:

主要有CO2、H2O和CH4。

5、全球可分为七个气压带,赤道属于低气压带。

6、大气圈中氮N2占78.08%,O2占20.95和Ar占0.93%,其它占0.04%。

7、大气圈从地表到高空可分为哪些层,说明其空间高度和温度变化趋势?

答:

大气圈从地表到高空可分为对流层(0-12km,温度逐渐变低)、平流层(12-55km,温度逐渐升高)、中间层(55-85km,温度逐渐变低)、热层(85-800km,温度逐渐升高)和散逸层(大于800km,温度逐渐升高)。

8、判断题:

气压梯度越大,空气流动越快,风速越高。

(√)

9、判断题:

理论上,气压梯度驱动的气流应从两极流向赤道。

(√)

10、气压等直线的概念?

答:

大气(对流层)中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

11、气压梯度:

一个地区气压随单位高度变化的大小。

12、判断题:

冷锋天气模式形成强大的积雨云,产生阵性降水。

(√)

13、判断题:

暖锋天气模式形成一系列层状云系和大面积降水。

(√)

14冷锋天气模式和暖锋天气模式的区别?

答:

冷锋天气模式又称急行冷锋。

由于冷空气在近地面层冲击前方暖空气,使其作强烈对流运动,形成强大的积雨云,产生阵性降水。

暖锋天气模式是指暖空气沿锋面缓慢滑升,达到凝结高度后会形成一系列层状云系和大面积降水。

15、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答:

天气:

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态。

气候:

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的综合。

16、根据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量、风和湿度等)的特点,可以把世界气候分成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17、地球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的冰期:

震旦纪全球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南半球大冰期和第四纪全球大冰期。

18、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数万年的周期,与地球运动的三个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以及公转轨道近日点的进动)有关。

19、Ga、Ma和Ka的关系。

Ga:

10亿年,Ma:

百万年,Ka:

千年。

第五章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

答:

指分布在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交汇处及其附近有限空间的、由有生命的有机体组成的连续层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也可表述为:

生物及其占领的空间的总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2、以人类为例,说明生物分类的单位有那些?

答:

生物分类单位:

界、门、纲、亚纲、目、超科、科、亚科、属、种的十级分类。

人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真兽亚纲、灵长类猿猴亚目、类人猿超科、人属、人种。

3、生物界可分为:

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4、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答:

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在中、新生代普遍,主要为林木,如落叶松、冷杉、苏铁、银杏和马尾松等。

被子植物是高级的种子植物,出现于白垩纪的早期,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真正有花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住所、衣料、药品和花卉等,如水稻、小麦、甘蔗和马铃薯等。

5、生命的概念?

答:

生命是一种能自我复制、记载、累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体,并在其生命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

6、DNA是什么?

答:

DNA为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糖、磷酸盐、碱基三种分子组成的大分子,它的次一级单元是核苷酸。

7、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8、RNA是什么?

答:

RNA为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9、提出“原始汤”假说的科学家是:

奥巴林。

10、“原始汤”的主要成分为:

CH4、H2、NH3和H2O。

11、用实验证实“原始汤”假说的科学家是:

米勒。

12、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

上新世至第四纪初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最古人类出现于约700万年。

13、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种群: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群落: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

14、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

生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15、生物群落可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还原)者。

16、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

17、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贡献?

答:

(1)固碳造氧;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3)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4)清洁大气。

第六章水圈

1、水圈的概念?

答:

系指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交界部位附近的由水的各种状态构成的一个连续层圈。

以海洋为主体,并渗透到大气圈、生物圈、地圈之中。

2、水的特性?

答:

1)偶极性。

由其结构决定。

2)水的缔合。

成链。

三态变化。

3)水的流动性。

水循环。

4)强表面张力。

进入微裂隙和孔隙。

5)热容量大。

6)具一定粘性。

3、片流的概念?

答:

顺斜坡片状流动的地面流水。

4、洪流的概念?

答:

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水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快速流动。

5、流域的概念?

答:

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