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7706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110单元Word下载.docx

课时分配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课时

教学建议

1.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统计的必要性。

本单元的两个统计活动是调查学生喜欢的校服颜色和投票决定参加比赛的人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要自己进行数据的调查记录,体验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记录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数据统计的经验。

此外,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或作出推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2.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优化。

无论是调查方法还是记录数据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强求划一,而是应该从众多的方法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学会自己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分析。

这一优化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2单元 表内除法

(一)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进而在乘除混存的情境中,能够识别情境,直观操作,并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加强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及除法打好基础。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

使学生明白除法算式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算式表示方式,并体会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了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教学方式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

1 除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1.设置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

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基本的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求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在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一)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折纸、剪纸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认识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轴对称是图形的特征之一,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认识图形的特征,了解图形的变换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时注意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

1.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

1 轴对称图形1课时

2 平移和旋转1课时

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并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并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对于图形的轴对称特征、平移和旋转主要是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些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第4单元 表内除法

(二)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个阶段学习。

在第一阶段(即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在第二阶段(即本单元)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重点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运算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能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能用7,8,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2 解决问题1课时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为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培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2.加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

为了使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程度,可在本单元的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形式多样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以达到较好的计算技能。

第5单元 混合运算

在学习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及变相的两步混合计算,为本单元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系统学习运算顺序的重要阶段,是今后练习计算、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1.使学生掌握几种不同情况下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课时

2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课时

3 解决问题1课时

1.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

2.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为今后计算能力的提高做准备。

第6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平均分”的情况后研究“分后还有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本单元时,应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关于竖式,只要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使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2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活动课 小小设计师1课时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识,设计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让学生在多次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中,体会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竖式来表示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7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位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材的编排要让学生体会到,一方面,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

另一方面,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

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基础教学之外,根据课程标准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等,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个数位的名称,识别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数感。

1 100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

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3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课时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体现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认识数。

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

2.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要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