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67577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及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

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

有死亡工厂之称。

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波兰文:

Owicim),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1940年起,纳粹德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数个集中营和灭绝营。

这些营地是大屠杀的主要场所,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威辛二号(比克瑙,英文:

Birkenau)、奥斯威辛三号(莫诺维茨,英文:

Monowitz)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约有120万~1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杀害了。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下令建造。

直到1943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一直是纳粹军官鲁道夫·

胡斯(Rudolf

Hoess),他在战后的审讯中和自己的自传里详细记述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作为。

胡斯于1947年被绞死在奥斯威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

杀死12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

其中有12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关于这一死亡数字,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110万人)。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

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39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9座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自学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毛骨悚然(

和煦(

废墟(

不寒而栗()

踉跄(

祈祷(

呆滞()

知识点拨与问题探讨

1、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

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3、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

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4、罗森塔尔说: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

当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

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

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

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补充了解

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

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课文赏析

客观的事实主观的印象

一、精巧的结构。

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

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

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最后看结语。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二、精彩的细节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

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

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又在想什么呢?

——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

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

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精警的语言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

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

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

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

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

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

总之,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教学实录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福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

师:

课前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部分):

阅读课文前大家听说过奥斯维辛吗?

生:

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

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下面,我们用《辛德勒的名单》带着大家走进奥斯维辛。

(播放电影片段《辛德勒的名单》,播放器故障,没打开。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

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这是银幕再现的历史。

那么今天来到奥斯维辛的人会什么感受呢?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的感觉。

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