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185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流动人口Word文档格式.docx

等等(朱宝树,2008;

任远,2010;

赵德余、彭希哲,2010)。

户籍制度对当代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也是引发我国流动人口现象的主要因素。

按照农业和非农业的户籍身份与流入地城乡分类两个维度,可将流动人口分为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乡乡流动人口、城乡流动人口四种类型。

以往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农村进入城镇进行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即乡城流动人口上,这方面研究不胜枚举。

近年来,一部分研究注意到了流动人口中的城市户籍人口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流动的现象,提出了城城流动人口概念(张展新,2007;

段成荣等,2008;

洪小良等,2009),并将其与乡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劳动强度、居留意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张展新等,2007;

李伯华等,2010;

杨菊华,2011a,2011b;

郭菲、张展新,2012),增强了我们对城城流动人口的认识。

但从户籍和流入地角度对流动人口的分类研究存在以下局限:

一是忽视了另外两类流动类型,即农业人口到其他乡镇的流动(即乡乡流动)和城镇人口到农村的流动(即城乡流动)。

缺乏对乡乡流动人口和城乡流动人口最基础的描述性研究,其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无从了解,更谈不上对这两类人群的社会政策研究。

二是对城城流动人口的研究多是运用1%全国抽样调查或部分地区抽样调查数据,缺乏运用全国普查数据的大样本研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四类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流动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对四类人口特征进行总结性描述,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二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一)流动人口

从人口普查角度,可将流动人口分为广义的流动人口和狭义的流动人口。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广义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户口登记地类型为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或其他县(市、区)的人,实际上包含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即普查时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但同为某一城市市区范围的人口。

他们大多是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出现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本市户籍人口(段成荣、孙玉晶,2008),与无本城镇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年龄、教育、婚姻、就业、迁移原因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因此,在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很有必要将流动人口与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区分开。

狭义的流动人口则是指排除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人口。

本文采用了狭义流动人口的概念。

(二)城镇、乡概念

城镇和乡的划分采用了六普执行的国家《〈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说明》的划分标准。

这个标准指出:

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国家统计局,2006)。

本研究将六普原始数据中居住在城区和镇区的人口合并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指居住在城区和镇区之外的人口。

(三)四类流动人口

按照六普长表中户口性质变量和居住地城乡类型变量(简称第一种口径),可将流动人口分为四类。

其中,乡城流动人口是指户口性质为农业,流入地为城镇的流动人口;

城城流动人口是指户口性质为非农业,流入地为城镇的流动人口;

乡乡流动人口指户口性质为农业,流入地为乡的流动人口;

城乡流动人口指户口性质为非农业,流入地为乡的流动人口(见表1)。

四类流动人口构成流动人口总体。

表1四类流动人口(第一种口径)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六普资料亦可用第二种口径对以上四种类型流动人口进行定义,即以“户口登记类型”代替户口性质,将户口登记地类型为“乡”和“镇的村委会”的登记人口定义为乡村人口,将“镇的居委会”和“街道”的登记人口定义为城镇人口,和城乡变量进行交互,也可形成以上四类流动人口(见表2)。

表2四类流动人口(第二种口径)

近几年,一些省份已经启动户籍改革,如北京、江苏等地,无论城乡,出生人口均可以用“居民”而不是传统的农业或非农业身份进行户口登记。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国务院,2014)。

因此,第二种口径的流动人口分类更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种口径样本数的比较,笔者发现相关数据差异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见表3),因此可以认为户籍改革的适用范围较小,两种口径差异不大。

为了更好地与以往普查数据比较,本研究选用了第一种口径,即按户口性质(农业和非农业)变量和居住地城乡类型变量的交互来对流动人口分类。

笔者认为,在户籍改革在全国大面积推行后,第二种口径的研究会更有意义。

表3按第一和第二种口径计算四类流动人口比例及推算规模

(四)数据来源

本文流动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原始数据库,该样本库样本总数为1267381人,其中流动人口为184130人。

本文四类流动人口数据均为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根据本课题组提供的SAS程序在样本库中运算统计的结果;

全部人口数据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六普汇总数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12)。

除有特别说明,本文数据均来源于此,下文图表不再标注数据来源。

三主要结果

(一)四类流动人口比例和规模推算

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流动人口中,乡城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占到全部流动人口的63.30%,是流动人口的主体;

其次为城城流动人口,占21.16%;

此外,乡乡流动人口占12.69%,城乡流动人口占2.85%(见图1)。

与2000年五普0.5‰原始数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见图1),我们可以发现,10年来乡城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1个百分点左右,城城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保持平衡,乡乡流动和城乡流动人口则有明显下降,都降低了6个百分点左右。

这样的比例变化显示了流动人口内部结构在十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图12000年和2010年四类流动人口构成变化

根据六普公报,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共22143万人(国家统计局,2011),按此比例推算,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规模约为1.4亿人,城城流动人口约为4685万人,乡乡流动人口约为2810万人,城乡流动人口超过631万人。

和2000年五普相比(2000年流动总人口为10229万人)(段成荣等,2008),10年间乡城流动人口增长了近9000万人,城城流动人口增长了约2500万人,乡乡流动人口增长了约900万人,城乡流动人口则减少了近200万人。

表4六普中四类流动人口总数及与五普的比较

(二)四类流动人口人口学特征

1.性别结构

四类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呈现较大差异(见图2)。

乡城、城城流动人口性别比与全部流动人口(109.54)相差不大,分别为111.24和108.82,但高于全国105.20的水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

图2四类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性别比

乡乡流动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显著高于男性,性别比为95.07。

研究分年龄性别比发现,0~19岁乡乡流动人口的性别比为110.09,40~59岁为127.8,男性人口比例都高于女性,但处于婚龄高峰期20~29岁的性别比只有70,这一年龄段女性流动人口显著高于男性,说明乡乡流动人口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的现象是结婚后女方流入男方所在地造成的。

而城乡流动人口呈现另一种状况,即男性比例异常高,全部人口性别比为159.95,60岁以上人口性别比高达201.67,说明城乡流动人口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比例高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

2.年龄结构

表5为四类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和年龄中位数,从中可以看出:

乡城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年轻,年龄中位数为28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1.96%,低于流动人口比例(3.12%),显著低于全国人口8.87%的水平;

城城流动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1岁,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5.9%,虽然不及全国人口水平,但比流动人口平均水平高近3个百分点;

乡乡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乡城流动人口非常接近,年龄中位数为29岁。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其他三类人口呈现明显差异,年龄中位数达到37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到11.77%,这一比例不仅显著高于流动人口水平,同时显著高于全国8.87%的水平,显示了这一群体更高的老龄化特征。

表5四类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及比较

图3~图6为四类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比较发现,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性别年龄模式类似,乡城流动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更为年轻;

乡乡流动人口在结婚高峰期女性人口明显高于男性;

而城乡流动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且老龄男性人口明显高于女性。

图3乡城流动人口金字塔

图4城城流动人口金字塔

图5乡乡流动人口金字塔

图6城乡流动人口金字塔

3.民族结构

六普数据显示,四类流动人口的民族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见表6)。

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中汉族比例(93.83%)相同,都略高于全国91.51%的水平,表明与少数民族相比,汉族往城市的流动性更强。

表6四类流动人口民族结构

乡乡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明显偏高,达到11.04%,显著高于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比例(6.89%),也高于全国8.49%的水平,其中排在前5位的少数民族为苗族、彝族、回族、壮族和维吾尔族;

城乡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9.86%)也略高于全国水平。

这两类流动人口户口性质不同,共同特征是流入地均为乡村,且少数民族的比例都偏高。

少数民族是否更倾向向乡村流动,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验证。

(三)四类流动人口社会经济特征

1.受教育程度

研究显示,四类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见表7和图7)。

表7四类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受教育水平

图7四类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比较

城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达12.12年,大大高于全国8.8年的平均水平,39.35%为大专以上人口,显示了这一群体在文化素质上的高层次;

城乡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大专以上人口比例高达23.45%,显著高于全国9.53%的水平;

乡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5年,列第三位,高于全国水平,初高中文化程度为这一群体的主体,占到69.82%(其中初中48.99%、高中20.83%);

乡乡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低,只有8.43年,不仅低于流动人口9.92年的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近1/3(31.45%)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其中有3.86%未上过学。

2.婚姻状况

在15岁以上人口中,乡城流动人口未婚比例最高,其次是城城流动人口,排在第三位的是乡乡流动人口,最后是城乡流动人口,但都高于全国水平;

城城流动人口中离婚人口比例最高(1.45%),且高于全国水平(1.38%);

城乡流动人口的丧偶比例最高,达到3.16%,但低于全国水平(5.69%)(见表8)。

表8四类流动人口婚姻状况

四类流动人口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