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5532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知识点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1.环境问题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类型

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问题

原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特别提醒]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

4.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对环境影响

对人地关系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极为低下

采集与狩猎

极为有限,被动适应环境

肤浅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有较大发展

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

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5.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

(1)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2)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

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3)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环境问题

原 因

典型案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耕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考法1 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考查人地关系特点及影响

(2019·

广东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D.1900~2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题流程]

1.A 2.B [第1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多,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2题,图中显示,在1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

考法2 结合示意图分析,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2015·

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3~5题。

3.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4.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5.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3.A 4.D 5.D [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

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第4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第5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考法3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6.(2015·

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

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从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

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1)分析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说,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或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①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考法4 结合景观图或漫画展示,考查环境问题

辽阳模拟)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

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

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

读图,完成7~8题。

7.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

8.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滑坡与泥石流 ⑤水污染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7.C 8.D [第7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

第8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

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

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考法5 通过文字描述,分析环境问题类型、成因及影响

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据观测,近些年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甚至出现完全干涸的状况,而洪涝灾害逐年加重,有人认为这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

2011年至今,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最窄处修建大坝,招致众多专家非议,一直未获国家批准。

据此完成9~11题。

9.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B.河道淤积加重

C.河水搬运能力增强D.含沙量减少

10.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  )

A.引起气候变化,鄱阳湖流域内降水减少

B.导致长江河床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C.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D.均把长江水调往华北,导致长江水位下降

11.鄱阳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