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16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docx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1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

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

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

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

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

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

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

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

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如Mycobaterium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

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

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

②分离培养:

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

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③试验鉴定:

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

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

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

答:

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30min可被破坏。

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

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变为cAMP。

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

LT-Ⅰ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O157:

H7大肠杆菌?

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答:

O157:

H7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血清型,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

其致病物质是其表达的志贺毒素。

如何根据O抗体和H抗体的变化特点判断肥达试验的结果?

答:

若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大,若两者均低,肠热症的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可能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若O高H不高,则可能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对肠热症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时标本采集应注意什么?

答:

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程取不同的标本。

肠热症第1、2周取外周血,第2、3周取粪便、尿液,全程可取骨髓分离培养细菌。

简述对疑似痢疾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规及快速方法。

答:

常规鉴定:

①初步鉴定②最后鉴别③鉴别试验④血清学鉴定⑤非典型菌株可用传代法及毒力试验进行鉴定。

快速诊断:

①直接凝集②免疫荧光菌球法③协同凝集试验④乳胶凝集试验⑤分子生物学方法

幽门螺杆菌与空肠弯曲菌的异同?

答:

1.尿素酶试验2.产生大量尿素酶3.婴幼儿腹泻

霍乱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剧烈腹泻及严重脱水的症状?

答:

霍乱弧菌可产生致泻性极强的霍乱肠毒素,该毒素由1个A亚单位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使毒素分子与真核细胞上的受体结合,A亚单位具有酶活性功能。

A亚单位进入细胞后,激活腺苷环化酶,令胞内cAMP水平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是何菌?

其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

v答: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

其生物学特性主要有4℃不生长,而42℃生长。

在血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均可形成5种不同形态的菌落,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产生多种色素。

非发酵菌鉴定原则及初步分群试验

答:

分群依据:

①氧化酶试验②葡萄糖氧化发酵③动力④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假单胞菌的概念及其共同特点

答:

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多为腐生菌,少数为植物和动物寄生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

其共同特点是:

革兰阴性、直或微弯、较细长、散在排列、无芽胞、有荚膜,多数有鞭毛,专性需氧,生长温度范围广,最适生长温度35℃,少数能在4℃或42℃生长。

生长中可产生各种水溶性色素。

简述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

答:

①标本的采集:

按疾病和检查目的,采取不同的标本。

②标本直接检查:

直接显微镜检查;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③分离培养和鉴定。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过程。

答:

白喉棒状杆菌存在于白喉患者的喉头气管及鼻腔粘膜,有时皮肤、结膜等部位也可见到。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细菌多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后白喉棒状杆菌在鼻咽部粘膜处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

白喉杆菌在侵犯局部增殖,产生外毒素致病。

简述白喉杆菌体外毒力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答:

①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将含有20%牛血清肉汤琼脂分注与平皿中,每只平皿10ml,50℃冷却,在凝固之前,将浸有白喉抗毒素血清稀释液的滤纸条沉于琼脂内,制成平板(Elek平板)。

在与滤纸条相垂直的方向将待检菌画直线接种,划线宽度约6-7mm,两端与皿壁连接。

同时,与之相距10mm处平行划线接种一标准产毒菌株,作为阳性对照。

37℃培养24-48小时,若菌苔两侧出现斜向外延伸的乳白色沉淀线,并与其邻近的标准产毒株的沉淀线相吻合,则为产毒株。

②SPA协同凝集试验:

将白喉抗毒素IgG先吸附在SPA上,再加入待检菌培养物上清液。

若有白喉外毒素,则与SPA-IgG结合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

③对流电泳:

将已知的白喉抗毒素和待检菌培养液分置琼脂板两孔之中,电泳30min后,若两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表明待检菌为产毒株。

临床上对疑似的炭疽患者怎样鉴定病原。

答:

若从标本中检出革兰阳性大杆菌,两端平截、呈竹节状排列,并有明显荚膜,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可产生芽孢,呈卵圆形,小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扁平、干燥、无光泽的菌落;动力阴性,牛乳凝固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串珠试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均为阳性,则可报告:

“检出炭疽芽胞杆菌”。

有条件者可应用DNA探针,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其他鉴定试验作为参考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做。

同时应注意与其它芽胞杆菌相鉴别。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答:

(1)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2)方法:

取5UPPD或OT0.1ml注射于前臂掌侧皮下,经48—72h检查反应情况。

应特别注意局部有无硬结,不能单独以红晕为标准。

(3)结果分析:

①阳性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直径0.5—1.5cm之间。

这表明机体曾感染过结核,出现超敏反应,但不表示正患结核病;②强阳性硬结直径超过1.5cm以上,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检查;③阴性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结直径小于0.5cm,说明无结核感染,但应考虑下述情况:

如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的早期,或正患有其他传染病(如荨麻疹等)、霍奇金病、结节病、艾滋病。

(4)应用:

①选择BCG接种对象及测定接种效果,结核菌素反应阴性者应接种BCG;②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可做诊断结核病之用;③可在未接种BCG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④可借用其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脂质含量高,这一特点有何意义?

答:

结核分枝杆菌胞壁含脂质多,与其染色性、抵抗力、生长速度及致病性等特性有密切关系,脂质中的分枝菌酸使其具有抗酸性;细胞壁含大量脂质,可防止菌体内水分的丢失,故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同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故生长缓慢,且脂质中的磷脂、索状因子、蜡质D、硫酸脑苷脂等毒性成分以不同机制致病。

简述从标本中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

答:

1.显微镜检查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简易快速的检查方法。

直接涂片法是用接种环取病人痰液中浓厚部分或离心沉淀(3000r/min,20min)的尿沉淀物2—3接种环涂片,涂片要厚。

经自然于燥和火焰固定后进行齐-尼抗酸染色,或作金胺“o”荧光染色。

前法用油镜检查,后法用荧光显微镜高倍镜检查。

镜检时应仔细查遍整个涂片或观察至少100个视野。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其它细菌和细胞为蓝色。

经荧光染色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黑色背景中呈亮黄色。

涂片镜检结果应报告“找到抗酸性杆菌’’或“未找到抗酸性杆菌”,而不能报告“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2)浓缩集菌涂片检查法:

如果直接涂片镜检不易检出结核杆菌,应采用浓缩集菌涂片检查法,以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

所谓浓缩集菌涂片即为将采集标本离心,取沉淀涂片,或是采用漂浮集菌法,集菌后标本经反复多次使涂层加厚,一般取3—4个接种环,涂抹面积大约直径在15mm即可,干燥固定后染色镜检。

2.核酸检测用PCR法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设计结核分枝杆菌特异rRNA片段的引物进行扩增,然后用结核分枝杆菌rRNA序列特异的DNA探针与之杂交。

PCR技术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大于95%。

3.抗PPDIgG的检测用ELl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PPDIgG,可作为活动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肺结核病人的血清阳性率为80%—90%。

简述抗酸染色的步骤及结果,并举出两种抗酸菌。

答:

①初染:

石炭酸复红加温染5min②脱色:

3%的盐酸酒精脱色1min③复染:

美兰染1min结果:

抗酸菌为红色,非抗酸菌为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均为抗酸菌

一患者怀疑患有肺结核,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包括标本采集至报告结果的全过程,检查方法应有传统方法和快速检查方法。

答:

1)标本采集: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集不同的标本。

2)标本直接检查:

①显微镜检查②核酸检测③抗PPDIgG的检测。

3)分离培养与鉴定4)药物敏感性试验5)免疫学诊断6)动物接种

临床常见的致病性厌氧芽胞梭菌有哪些?

其致病条件是什么?

答:

临床常见的致病性厌氧菌主要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与艰难梭菌。

其致病条件是大面积创伤、局部供血不足。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答:

形态:

菌体细长,由周鞭毛,能运动。

无荚膜。

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

在血平板上37℃培养48小时始见薄膜状爬行生长,伴ß溶血。

简要列出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答:

①采用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主动免疫法,作为特异性预防。

②迅速对伤口进行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是十分重要的防治措施。

③特异性治疗使用抗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

答: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无鞭毛。

在菌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

厌氧,但不如破伤风梭菌厌氧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