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
贮蓄(chǔ)
坍塌(tān)
庇护(bì
)
B.执拗(ǎo)
妥当(dà
ng)虐待(nuè
)
狡黠(xiá
C.怅然(chà
ng)
澄清(ché
禁锢(gù
羞怯(qiè
D.匿笑(nì
怂恿(zǒng)嗔怪(chēn)蹒跚(pá
n)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阳光明媚”“暴风骤雨”“鉴赏水平”“拨动心弦”是四个常用短语。
(分析:
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名城”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2018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
这一句的宾语是“一带一路”。
D.屈原在诗句: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这句话标点使用错误。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英文竞选时的惠农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民众的愤怒情绪已经到了极点。
B.他的演讲抛砖引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热烈讨论。
C.这是司法机关完善冤假错案纠正程序的一个重要案例,势必使所有执法者更加严于律己,使国内类似案件昭雪有例可援。
D.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6.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母校校庆,小王短信回复老师:
“我因故不能按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深表歉意。
”
B.李英同学在创新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校长对她母亲说:
“令爱真不错,为我校争了光!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表示感谢。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妖怪抓到唐僧都要蒸着吃?
①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大明首辅张居正去世。
比较不为人知的是,这一年去世的还有吴承恩,他用一部《西游记》,给后世中国人留下了许多“达芬奇密码”式的难解之谜,我们可以称之为“吴承恩密码”。
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
唐僧肉到底应该怎么吃?
③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西游记》全书,大部分时候,妖魔们没有明确提出如何烹饪唐僧的方案,明确说了怎么吃的,一共只有7次,而在这七擒唐三藏事件中,不打算蒸了吃的,只有第92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里三个犀牛精,他们的打算是“洗剥了衣裳,汲湍中清水洗净,算计要细切细锉,着酥合香油煎吃”。
④除此之外,其他的妖精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把唐僧蒸了吃。
⑤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开这个吴承恩密码:
为什么妖怪抓到唐僧,都喜欢蒸了吃?
不仅妖怪们喜欢蒸了唐僧吃,作为取经路上最珍贵的食材,唐僧也很有被蒸了吃的觉悟。
比如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道:
“我命在天,该哪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
”可见,唐僧自己也认为,蒸了吃是第一方案,煮了吃是不如蒸了吃的。
⑥蒸唐僧的可行性,在《齐民要术》里有记载。
《齐民要术》第八卷中有“蒸缹法”,记载了多达26种蒸菜,除了蒸藕之外,全部都是肉菜,比如蒸熊、蒸豚、蒸鸡、蒸羊……其中引述的关于蒸熊的方法是这样的:
取猪肉三升、熊一头,洗剥干净,煮到半熟,再用豆豉腌制一晚上,然后和糯米、葱、姜、盐一起,放到甑里蒸熟,就可以吃了。
⑦连熊都可以蒸,唐三藏就更没问题了。
⑧到了明代,烹饪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光种类就有炒、炖、煎、熬、烧、蒸、卤、爆、炙等十几种。
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养生,以饮食清淡为时尚。
比如万历年间成书的《菜根谭》中就说:
“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⑨吴承恩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市淮安区,一直到五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在北京混迹了两年,之后到浙江做了长兴县丞,不久又回老家。
基本上,他是在南方度过了一生。
而著名的淮扬菜,就发源于淮安、扬州一带。
这个菜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清蒸是淮扬菜的主要烹饪方法之一。
吴承恩的口味,显然跟他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蒸,才能保持顶级食材本来的“鲜肥”之味,得“天真”之趣,可以一口入魂。
而唐僧,作为一个“白面胖和尚”“生得娇嫩”,又是鲜活,显然只有蒸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⑩也有妖怪提议把唐僧煮了吃,煮的好处是比蒸节省燃料。
豹子精手下的小妖中,就有一个提议不如煮,原因很简单——省柴。
⑪跟这个小妖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孙悟空。
⑫《西游记》第72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中,七个蜘蛛精抓住了唐僧,“后边的走向前来呼道:
‘姐姐,我们洗了澡,来蒸那胖和尚吃去。
’行者暗笑道:
‘这怪物好没算计!
煮还省些柴,怎么要蒸了吃!
’”
⑬这样一个细节,其实也是吴承恩日常生活的映照。
古代城市,柴火需要靠专门的打柴人供应,普通人家只能花钱买柴。
所以古语“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开门七件事”,柴居第一位,需要节省。
⑭作为一个妖怪,得到了唐僧这样的顶级食材,在吃一块肉就可以长生不老的命运面前,还想着省柴,实在是没有格局,成不了大器。
⑮豹子精团队头脑风暴,讨论怎么吃唐僧的时候,一个小妖说:
“把唐僧拿出来,碎切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喷喷的大家吃一块儿,也得个延年长寿。
”又一个小妖拍着手道:
“莫说莫说!
还是蒸了吃的有味!
⑯这句话,我们认为,其实是吴承恩老先生自己忍不住跳出来发表的意见。
他不得志的一生中,家乡风味和文人趣味铭刻在心里,成为唇齿之间的安慰。
于是在《西游记》的设定里,唐僧应该蒸了吃,是妖界的基本共识。
别的吃法都不是一个有追求的妖怪应该有的。
(文/刘十九,节选自《雪花》有删改)
7.下列作者对“蒸唐僧的可行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僧作为顶级食材,因为“生得娇嫩”,只有蒸才能保证滋味鲜活,体现出口味平和、清鲜,可以一口入魂。
B.《齐民要术》中列举了各种蒸菜,即便是豚、羊,甚至连体格庞大的的熊也在食材之列,所以蒸唐僧也不足为奇。
C.《菜根谭》中强调“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所以蒸菜可以保证唐僧的“真味”。
D.唐僧本身有被蒸了吃的觉悟,认为自己被妖怪抓去后“蒸了吃是第一方案,煮了吃是不如蒸了吃的。
8.下列对“只有蒸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烹饪技术非常发达,种类繁多,其中尤以“蒸”备受推崇,名扬天下。
B.民间百姓重视养生,以饮食清淡为时尚,蒸菜恰好体现了这种养生的理念。
C.虽然耗费燃料,但是蒸菜能保持食材的“鲜肥”之味,得“天真”之趣。
D.蒸菜通常口味平和、清鲜,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食材娇嫩、鲜活的特点。
9.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表述,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比分析众妖与唐僧师徒在“吃唐僧”问题上的分歧。
B.破解“吴承恩密码”中的难解之谜——“唐僧肉到底应该怎么吃?
C.了解文学作品中对地域饮食文化的反映。
D.唐僧应该蒸了吃,是妖界的基本共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和蚁
法布尔
我们大多教人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的,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撖欖树的地方,但是凡读过拉封敦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
虽然拉封敦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人。
故事上说:
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曰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
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
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骄傲的蚂蚁问道:
“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
”蝉回答道:
“夏天我唱歌太忙了。
”“你唱歌吗?
”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
”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
但在这个寓言中的昆虫,并不一定就是蝉,拉封敦所想的恐怕是螽斯,而英国常常把螽斯译为蝉。
就是在我们村庄里,也没有一个农夫,会如此没常识地想象冬天会有蝉的存在。
差不多每个耕地的人,都熟悉这种昆虫的幼虫。
天气渐冷的时候,他们堆起洋橄榄树根的泥土,随时可以掘出这些幼虫。
至少有十次以上,他见过这种幼虫从土穴中爬出,紧紧握住树枝,背上裂开,脱去它的皮,变成一只蝉。
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
每到夏天,它成阵地来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高大筱悬木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
这种震耳欲聋的合奏,这种无休无止的鼓噪,使人任何思想都想不出来了。
有的时候,蝉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
蛘并不靠别人生活。
它从不到蚂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蚂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
我不是说哀恳吗?
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
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
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丼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
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蛻、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
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丼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
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得更大起来,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丼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妈蚁了。
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竞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
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
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0.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11.文中画线句“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12.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13.读完本文,再联系课文,谈谈你有哪些收获(不少于三点)
三、句子默写
14.默写
(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
(《如梦令》)
(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
(《渔家傲》)
(3)________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