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Word下载.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风俗:
塞私门之请;
推行分异令。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
经济落后;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
(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1)理财措施: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
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
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
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
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1)“二一九法令”: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
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
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明治维新
(1)国内危机:
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
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
武装倒幕的成功;
成立明治新政府。
(1)政治:
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
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
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
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
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
(1)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
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
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公车上书,恳请变法;
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
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
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1.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
(1)经济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②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
③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济改革的内容
①制度方面:
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
②金融方面:
货币、金融体系。
③其他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
(3)经济改革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③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真题例证1] 唐代币制改革
(2015·
课标全国卷Ⅰ,45)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
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
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
(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
第
(2)问,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2.确立法律儒家化的法制改革
(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①儒家化的启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
②儒家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
③儒家化的成熟:
隋唐时期,“礼法合一”。
(2)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意义
①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都是依据“礼”的原则制定的。
②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
③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作用。
[真题例证2]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2017·
课标全国卷Ⅲ,44)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
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
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据材料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据材料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第
(2)问,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3.关乎政权稳定的廉政改革
(1)中国古代“吏治”成败得失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吏治”的许多做法,如科举、考核、监察等制度和诸多惩贪律法的建立,在整个中国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首创,影响深远,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①中国古代“吏治”成功的原因
皇帝重视“吏治”。
重视官员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臣。
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
全面“考核”保提拔,严格“问责”法律化。
②中国古代“吏治”失败的原因
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
皇权至上,“天下之法”沦为维护皇权的工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强化。
(2)中国古代“吏治”对当今反腐的启示
①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念。
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念。
②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
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
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
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
③必须强化“官德”教育
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
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
[真题例证3] 清朝养廉银制度
课标全国卷Ⅱ,45)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
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