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把下列句自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来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
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B⑤③①②④C④②③⑤①D④②③①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
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
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
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关广烧城以应访,轶众
愧,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韬。
韬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帐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涛遣杜弘出海昏。
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
贼退保庐陵,复图弘于庐陵。
弘大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弘人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
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
王敦患之,而惮蜞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
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
性谦虚,未尝论功伐。
或问访曰: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聊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访曰:
“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
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
闲散的官员。
②海昏:
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
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薄,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
吕本立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的有什么不同?
(5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荀子·
劝学》)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3),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分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句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
你所觉至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体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子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所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
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茏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
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
吉马朗埃斯·
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
他并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
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
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
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
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
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
“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
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
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
“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
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
其实他哪儿也没去。
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