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Word文档格式.docx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
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3.服务
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
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2.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3.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七章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论述题(开放性)(P320)
1.如何理解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生成机制?
2.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变革与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3.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有何建议?
后记:
由于第四章和第十七章可能出的题目为开放性论述题,因此大家需要通读一下教材,对所有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在自行整理回答上述参考题目。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规定性(简答题P59)
教育目的的一般规定性围绕人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其一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即在社会上居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之所以必须作出这样的规定,一方面为受教育者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并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也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
为此我们将这方面的规定表述为服务方向。
(2)其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素质,或者说培养具有何种质量规格的人。
这种规定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作为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其结构提出总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将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对教育目的所作的功能分析,总是要伴随一定的结构设计,因此不存在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
表现在教育结果中的人的社会功能,规定了他的内部素质构成,人的一定素质结构也总是决定了他在社会上所发挥功能的性质及水平。
”
2、教育目标系统的规定性(简答题P61)
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一般的口号与原则要求。
教育目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
(1)具体身份的规定,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后所获得的身份,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身份,以及中小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文化身份。
这种规定是对“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具体化。
(2)质量规定,是与上述职业身份与文化身份相应的素质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规定,这是教育目标体系的核心部分。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其质量规定是不同的,但都必须有自已的质量规定。
(3)时间规定,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学制的规定,培养计划中各种
环节的时间规定、课时规定等,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时间条件。
(4)层次规定,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层次之分;
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分。
各级各类教育皆有自已特定的教育目标,在制定教能目标时必须有明确的层次类型定位。
3、教育的功能(简答题P69-70)
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四因素)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体的人。
影响个体发展的有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个体生存的条件并对个人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教育在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
(2)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其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双重价值(选择题P70)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当教育的这种双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时,便会形成教育的双重价值,即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中,同功有相对应,可分为教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
教育的这三种社会价值,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又不是可互相取代的。
5、我国的教育方针(名词解释P74)
《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原有教育方针作了重要的补充。
第六章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
1、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计的原则(简答题P78、79)
(一)全面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可测性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简答题P79-81)
1.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
2.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
3.高级专门人才的创造性
3、高等教育目标系统构建四要素:
(P83)
1.知识
2.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
4.体质
(1)知识:
知识是人类创造的认识成果,在长期积累过程中被客体化,成为庞大的知识体系。
知识素质是个体对人类知识的掌握,有选择地将客体知识转化为个体所需要的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决定知识素质要求的内容,科学知识的分类则是设计知识素质要求的根源
(2)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是智力的外化或外显。
智力同一定的活动任务相结合就表现为能力。
能力有独立性(独立完成任务)、适应性(随环境变化而应变)、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差异性(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
从心理结构上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认识与实践的功能上可分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思想品德:
以心理的情感因素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由具体行为到自觉信念的逐步递进,具体分类包括健康的情感与意向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内容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四种
(4)体质:
人类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性,包括体格、体能和身体适应能力,可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形态、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一定指标和医学检查判断。
4、知识的分类(简答题P83)
(1)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及其下属分支学科。
(2)按同实践的关系,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或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
(3)按学科之间的交叉,可分为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此种分类打破了上述两种分类的边界,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4)按学科的历史发展,可分为经典学科(过去的学科)、发展中的学科(现在的科学)、新兴的学科(未来的科学)。
(5)按知识的形态与复杂程度,可分为事实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
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即技术性知识;
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即理论知识,
5、能理与智力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P84)
智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包括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记忆,观察、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
智力是内在的,能力是外显的,是智力的外化,智力同一定的活动任务相结合就表现为能力,所以能力同能力是不可分的。
为了便于观察、培养与检测,因而提出能力素质。
6、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P86-P89)
1.学习与发现的关系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3.德与才的关系
4.身与心的关系
7、普通素质(简答题P91)
普通素质:
指不分专业和层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反映了对人与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包括a科学素质(科学知识、信仰、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伦理的总体体现)、b人文素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c身体素质三项。
其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8、专业素质(简答题P92)
专业素质:
指学生为适应本专业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要求包括:
a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b掌握专业方法技能,c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的能力,d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e对本专业价值的认同和热爱,f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职业道德,g具备从事本专业所必须的心理和身体条件。
9、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简答题P92)
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
不可分割性。
两者的结合是现代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普通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基础,专业素质是普通素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化和提升。
10、寓于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中的创造性(简答题P92)
寓于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中的创造性:
两者中都包括对科学创新精神、科学研究能力与方法的要求,即是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渗透于两者之中,又是两者的最高表现。
第七章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名词解释、选择题P93)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层次结构(名词解释P93重点,其它几个结构了解)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3、科类结构(名词解释P94)
即不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4、形式结构:
(名词解释P94)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5、能级结构(名词解释P94)
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地区结构(名词解释P94)
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结成状态。
7、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简答题P95)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一方面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的整体功能取决于它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程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首先表现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模相适应。
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8、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简答题P96-98)
1经济因素。
在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制约因素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
2文化、传统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
3科学技术因素。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