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530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2、18.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

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3、9.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但据《宋会要·

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

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B.民众的纺织积极性较高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4、7.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材料不能反映出( 

) 

 

A.实行计时工资 

B.工匠技术水平很高C.存在失业现象 

D.出现劳务市场

5、25.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6、12.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

“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

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

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

”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7、26.“……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B.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C.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D.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8、21、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明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9、14.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0、14.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代议制的确立 

B.海外市场的建立C.蒸汽机的改良 

D.新航路的开辟

11、13.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满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反映了

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12、16.“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

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

”据此推断科恩是

A.荷兰的殖民官 

B.印尼的民族英雄 

C.西班牙的探险家 

D.法国的殖民总督

13、14.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改变了英国的经漭结构

14、12.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

“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

……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

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

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传统习俗受到冲击C.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15、17.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钢铁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总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16、16.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7、28.图示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美国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24.“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19、22.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

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消息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20、19.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世界贸易的优势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能促进工商业的持续发展

C.新增财富没有促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

21、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22、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

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23、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

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①l9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

②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

③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④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

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

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导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连年战争的破坏③民族工业间的恶性竞争 

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28. 

列宁《论粮食税》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论述表明,粮食税的实施

A.促使农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B.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

C.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巩固了工农联盟,活跃了商品市场

26、25.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

……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

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

27、2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

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

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8、24.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