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化学Word文件下载.docx
《苏州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化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化学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
C「>
ST
C.物质沸点:
碘化氢〉溴化氢>
氯化氢〉氟化氢D.物质酸性:
盐酸〉乙酸〉碳酸〉
苯酚
4.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3gNa和O2恰好完全反应,一定失去Na个电子
Cu(NO3)2AgNO3
C.标准状况下,2.24L氧单质中所含的原子数一定为0.2NA
D.1L浓度为1mol/L的NH4CI溶液中,含有Na个NH4+
5.用铜片、银片、Cu(NQ)2溶液、AgNOa溶液、导线和盐桥(盛有KNO3琼脂的U型管)
构成一个原电池。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1在外电路上,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2正极反应为:
Ag++e_=Ag
3盐桥中的NOa「移向AgNQ溶液、Q移向Cu(NQ)2溶液
4将铜片浸入AgNOa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下列溶液中的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2的溶液中:
CeT、CIO「、Na+>
SQ2「
B.c(H+)=1.0X10「12mol/L的溶液中:
K*、Ba2+>
C「、Br「
C.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的溶液中:
Fe*、NH4SN03「、C「
D.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Al3*、Na*、SQ2「、HCQ「
7.氧化还原反应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
O3*4H*+3etN0+2H?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具有上述还原过程的反应中,硝酸只体现氧化性
B.在KMnO4、Na2CQ、CU2O、Fe2(SQ)3四种物质中,只有Cu2O能使上述反应进行
C.上述还原过程中若产生0.2molNO,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6mol
D.要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硝酸的浓度不宜过大
8.红磷P(s)和Cb(g)发生反应生成PC3(g)和PC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右
图所示(图中的厶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符合题意。
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
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
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AgNOa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g++NH3•H2O=AgOH+NH4+
B.酸性条件下KIOa溶液与KI溶液反应生成b:
IO3「+5「+3出0=3b+6OH「
C.NH4HSQ溶液与足量的Ba(OH》溶液混合加热:
NH4++HSOT+20H「+Ba2+—NH3f+BaSO3J+2H2O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CO2+H2O+aH50「fC3H5OH+HCO3
A.装置①中,c为阴极,d为阳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CQ、O2、NH3等气体
C.装置③中的X为CC4时,可用于吸收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收集氨气,并吸收尾气
12.
已知:
2NO(g)+O2(g)Q2NO2(g),且心00匸>
©
50c,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NO和
O2充入2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测得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用O2表示的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003mol/(L•s)
C.当v逆(NO)=2v正(O2)=v正(NO2)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D.为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适当升高温度或增大O2浓度
13.常温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Na2CQ溶液中:
2c(Na+)=c(CC32「)+c(HCO3「)+c(H2CQ)
B.在pH=8的NaB溶液中:
c(Na+)—c(B「)=0.99x10「6mol/L
C.pH相等的①NH4CI、②(NH4)2SC4、③NH4HSO溶液中,c(NH4+)大小顺序:
①二②〉
③
D.向10mLpH=12的NaOH溶液中滴加pH=2的HA溶液达中性:
则混合液体积V总
>
20mL
14.将钠、铝混合物W1g投入一定量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
的气体WL。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amol/L的盐酸,在此过程中有白色沉
淀生成后又逐渐溶解,当沉淀恰好消失时所加盐酸体积为V2L,将溶液蒸干、灼烧得固
体W2g。
下列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A.35.5aV2=W2-WiB.23n(Na)+27n(Al)=Wi
C.n(Na)+3n(Al)=2V1/22.4D.aV2=W/11.2
非选择题(共72分)
15.(10分)氯化亚铜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常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还可用于颜料,防
腐等工业。
该物质露置于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绿色的高价铜盐,在热水中易水解生成氧化
铜水合物而呈红色。
已知pH为5时,+2价铜已开始以碱式盐的形式沉淀。
某兴趣小组去一家回收含铜电缆废料的工厂做社会调查,技术人员向他们展示了处理废料的综合
利用方案:
试填空:
⑴力口入的A是,通入的B是。
⑵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
为提高CU2C12的产率,常在反应②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碱溶
液,控制pH为3.5。
这样做的目的是。
⑶保持各反应物的最佳配比,改变温度,测得CU2CI2产率
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则溶液温度控制在时,CU2C12
的产率已达到94%,当温度高于65C时,CU2CI2产率会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16.(10分)下表给出了五种元素的相关信息,其中A、B、C、D
⑴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画出D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
⑵写出D的单质与烧碱水溶液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⑶C与A形成的某一化合物能和C与B形成的另一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比皆为1:
2)一起用作火箭助推剂,写出两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某矿藏主要含D、E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是我国生产某强酸的主要原料。
试
写出该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⑸以上这五种元素能组成一种工业上用途极广的复盐,该物质中的A、B、C、D、E的
质量比为5:
56:
7:
16:
14。
请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其水溶液的pH7
(填“〉”、“=”或“V”)。
17.(8分)某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有:
NaOH、AU2O3、Na2$O6、Na2住03、Au2O、H2O。
⑴请将AU2O3之外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别填入以下空格内:
AU2O3
+
⑵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还原剂是。
⑶当有1mol氧化剂参加反应时,得到氧化产物物质的量是mol,电子转移数
目是。
⑷纺织工业中常用氯气作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后布匹的“脱氯剂”,Na2S2O3
和Cl2反应的产物是H2SO4、NaCl和HCI,则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18.(10分)在一定温度下,向某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通入0.60molA、0.20molC和一定量
的B三种气体,此时容器的体积为2L,发生的反应为:
3A(g)B(g)+2C(g),各物质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c(A)/mol•L^1
c(B)/mol•L^1
c(C)/mol•L1
to=0
C1
C2
0.10
t1=5
0.18
C3
t2=15
0.12
0.22
t3=25
C4
C5
在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t4时改变容器中的某一条件,则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四个时段都只改变浓度、温度、压强、正催化剂中的一种条件,且所用条件均不同)。
⑴该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
⑵反应进行到t3时,A的转化率为%。
⑶t6~t7阶段改变的条件是。
⑷起始时B的物质的量为mol。
⑸t7~tN阶段容器内A的物质的量共增加0.06mol,而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交换的热值总量为a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9.
N杂环
(12分)下图是合成一种高分子的部分流程,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某些含的化合物性质类似于苯环。
⑴乙与苯酚的关系是(选填字母序号)。
A.互为同系物B.互为同分异构体C.同属芳香族化合物D.均属芳香烃
⑵写出反应类型:
①,④。
⑶写出消去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不必注明反应条
件)。
⑷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两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为1:
1,不必注明反应条件)。
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甲物质属于酯类化合物
B.丙物质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乙分子的1H-NMR的特征峰的面积比为6:
3:
222:
1:
D.乙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
20.(10分)近来,我国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取硫酸并联产水泥的技术研究获
得成功。
具体生产流程如下:
磷铵
⑴操作a的名称是。
制硫酸工艺中净化SQ窑气的目的
⑵装置B中生成两种酸式盐,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
⑶制硫酸所产生的尾气除了含有N2、O2外,还含有SO2、微量的SQ和酸雾。
能用于
测定硫酸尾气中SO2含量的是(选填字母序号)。
A.NaOH溶液、酚酞试液B.氨水、酚酞试液
C.碘水、淀粉溶液D.KMnO4溶液、稀硫酸
⑷将一定体积的SO2通入100mL3.00mol/L的NaOH溶液,使其完全反应(加少量对苯二胺作抗氧化剂),得到钠盐23.0g,计算钠盐的成分及其物质的量。
21•下列两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实验”两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请你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分。
A.(12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试题:
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间的距离称偶极长,通常用d表示。
极性分子的极性强弱同偶极长和正(或负)电荷重心的电
量(q)有关,一般用偶极矩(口)来衡量。
分子的偶极矩定义为偶极长和偶极上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