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89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09年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w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

故③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含③的选项,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

(09江苏卷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09江苏卷29)

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漫画中的爱鸟者砍倒大树建鸟窝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故C项正确;其余各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09江苏卷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09江苏卷31)《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09江苏卷3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否定的理解诶,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辨证的否定式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是既保留又克服,故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说法;D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选D项。

(09江苏卷33)

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09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

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题意可得C.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09海南卷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09海南卷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

“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题干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④的说法正确;②的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故③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

(09海南卷20)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①③的说法符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②的说法错误,自然选择说应该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④的说法不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

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回答21-22题

(09海南卷21)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①的说法正确;环境的人为恶化是可逆的,因此我们才要保护环境,故②的说法错误;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故③的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正确。

(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