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
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
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
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
二、重难点
1、重:
情景交融;
2、难:
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
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
“袅娜”,姣美
(3)通感:
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
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
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
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
(2)黑影、倩影:
借相关事物,形象化
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
“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
“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
”】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
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
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
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
小组。
一些只用关键词代替,就能在讲台上演绎说它背后内涵的内容,只在简案上写出代表性关键词即可。
如上边的辩论,考生可不必写这么长的两段引语,只简写为“梁‘木匠—政治家=价值同’、拿破仑‘元帅—士兵’小组辩论”即可。
我们建议大家多写简案,多去构建自己的“代表性关键词”系统,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
四、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第2篇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
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
(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
教师启发指导:
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
“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
第7、8、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
问题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问题2:
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
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
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问题4:
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作者只有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明确线索
明线:
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
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1、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不满现实(求静)—寻求超脱(得静)—回到现实(出静)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赏析语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现实的不满。
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4、5、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提问:
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4个方面。
3.提问:
作者是怎样从这4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思路点拨:
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小组合作
(3)成果展示(选)
(第1组)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感情。
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2组)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齐声朗读。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
“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