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试重点与考点汇编精品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考试重点与考点汇编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试重点与考点汇编精品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地球磁场的影响。
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
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公转:
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四季的产生。
4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共分为六大圈层,其中常考大气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与成因,岩石圈等。
5
地壳物质循环
三类岩石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地壳物质循环。
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力作用常考地壳活动与地质构造以及地震。
外力作用常考侵蚀和沉积作用及其形成地貌。
7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9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与天气,高、低气压(气旋与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10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种循环,其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
目前人类最容易改造的是地表径流,城市中最薄弱环节是下渗。
11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北半球洋流像8字的书写方式,南半球像0字书写方式;
北印度洋洋流夏顺冬逆;
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航海等)的影响。
12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构成;
了解各要素的作用,如大气长期有规律的运动便形成了气候。
13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描述某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特点。
整体性主要从气候、水文、生物、地貌、植被、土壤等方面描述。
14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其中常考的是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15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城市形成的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矿产。
地形会影响交通线路的运输方式、走向和布局。
16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代影响兴衰,现代影响农业、工业、健康、生态系统。
17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水资源的循环性、不均匀性、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利水害。
18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气象、地震灾害,如寒潮、台风、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等。
二、命题趋向
分析近几年新课标版高考地理试题,可发现必修一考查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将是今后命题的基本趋向。
(1)分数比重大:
自然地理的考查所占比重大,分值约占全卷的三分之一。
(2)突出主干知识:
五大自然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所构成的主干知识始终是高考的常考点,尤其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候类型与成因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等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3)选择题是主要的考查题型:
自然地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组合式的选择题比较常见,在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非选择题)中多以1—2个小题的形式出现。
(4)试题情景新颖:
多以文字、地理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提供材料,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5)地理试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切入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三、备考策略
(1)构建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
自然地理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是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对区域特征的认识。
复习时要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
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关联,也和气候的成因、河流的汛期有联系。
对自然地理特征、成因、演变、规律等知识要注意归纳、进行整理加工,构建起知识网络系统是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关键。
(2)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复习中不仅能把基本原理和规律等应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对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问题及人类面临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必修二考点分析
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的内容,该部分侧重考查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其中五大理论即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因此成为常考的内容。
表二:
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二考试内容与对应的主要考点
不同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三低模式)。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因素。
发达地区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较高收入。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分别是能养多少人和养好多少的区别,前者强调数量,后者强调质量。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与分布规律,形成主要受经济(地租)影响。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一般城市规模大服务功能也会更大,但旅游城市、宗教城市等例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建筑最能体现某地地域文化。
中国各地、欧洲等地建筑比较。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侧重自然条件分析。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等。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侧重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传统工业区集聚是为了更好共用基础设施及资源,高新产业工业区的集聚是受信息通达度、环境和人才的影响。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次生灾害较多,如土地盐碱化、荒漠化、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萎缩等。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
注意我国一些高铁建设的区位条件、意义等。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如古代在水运影响下,扬州经济发达,现代在铁路影响下,石家庄变成省会城市。
一般而言,聚落和商业网点常布局在交通要道附近。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开始是畏惧自然,然后是征服自然,最后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性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生态问题:
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既满足当代人满足其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尊重自然规律,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原则的含义。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高效、节能、环保三个方面去思考。
二、命题趋向
分析近几年新课标版高考地理试题,可发现必修二考查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将是今后命题的基本趋向。
(1)五大理论即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
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城市与交通区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是主要的考查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重较大。
(2)试题类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常为两个大题之一。
(3)试题常常以区域为背景,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突出图表阅读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归纳综合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4)热点、焦点及社会性问题常常成为试题的材料,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1)把握主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与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对容易,但系统性、条理性较差,很难抓住重点和主干。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四大区位理论是其主干知识。
复习时可采用知识结构法,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2)理解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实际:
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主要有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进程规律与城市布局原理、农业生产类型与布局原理、工业区位选择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原理、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几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
人文地理的复习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采用专题突破,突出案例分析: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小专题复习为宜对主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尤其要以典型区域为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掌握分析方法,并迁移到其他案例的分析。
(4)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持续发展:
社会热点是人文地理试题的重要素材和问题切入点,要做有心之人,留心从报刊、电视、网络上收集和整理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采用专题化或试题化的方式,用所学人文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加以解释。
必修三
一、考点分析
必修三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七个论题为重点,是必修一和必修二主要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侧重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表三:
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三考试内容与对应的主要考点
区域的含义
一定范围的空间。
评价指标可单一,可综合。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别、西北非季风区的东西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原始社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大,常布局在河流两岸。
现代社会聚落多布局在临海地区。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均有利弊问题。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为例,提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田纳西河治理为例,提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