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45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3)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

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4)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3.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

4.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成因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喷洒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等使自然植被遭破坏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思考探究】

■简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

(1)区别: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联系: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5.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发展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为主

过度消耗资源,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2015·

江苏东台期中测试)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A.滑坡、泥石流    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

C.公害病     D.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在开发利用中会产生对环境的破坏。

第2题,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答案:

1.A 2.C

北京西城区期末)2014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

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第3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

冬季降水少,再加上燃煤取暖,空气中污染物质排放量大,雾霾严重;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

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第4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3.B 4.D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实质

在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中解决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原则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

【思考探究】

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巨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严重;

③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

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

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2)发展科技,贯彻加速科技进步教育方针,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4)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促进对外开放。

(6)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8)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5.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3)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湖北七州市二模)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1~2题。

1.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

A.市场导向型     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2.该生态工业园区(  )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第1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有机甘蔗、制糖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第2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则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

1.B 2.D

襄阳市高三调研)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过程主要由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正确处置等组成。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步与其代表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步——正确处置     B.第二步——再利用

C.第三步——减量化     D.第四步——再循环

4.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

A.生产环节     B.消费、使用环节

C.回收预处理环节 D.废弃环节

第3题,废弃物用于生产属于再利用。

读图可知,第一步为减量化,第二步为再利用,第三步为再循环,第四步为正确处置。

第4题,传统经济模式不注重回收处理,故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别体现在回收预处理环节。

3.B 4.C

太原模考)2014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

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5~6题。

5.太湖定期禁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