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724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doc

研读《饮酒》。

1.解题。

《饮酒》共20首,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当时作者53岁。

以《饮酒》作题,用心良苦,是为逃避当时的文网。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

“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即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追求。

正如欧阳修所说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2.研习新课。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怎样理解?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尔,如此。

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

这4句,从感受效果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样理解?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同学们参看本课插图,更能体会采菊的含义。

(3)课堂讨论。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①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物之境,物我同一,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东坡志林》)苏东坡的这几句分析与王国维异曲同工。

③古诗文中常有些明明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例如:

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课堂讨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含义?

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联系?

明确:

①诗意字面义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同学们可展开想象,口头描绘日夕鸟还的景象。

②诗的深刻含义是: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

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是指“成群”,这时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了诗人在呼吁:

“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③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

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上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怎样理解?

这两句是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句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6)课堂讨论。

结合两首诗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陶渊明既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我们从《诗二首》中主要看到了他“柔”的一面,但也不要忽略他“刚”的一面。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学生范读自由发表见解讨论赏析诗句小结拓展,谈自己的观点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后,初步地了解了诗人陶渊明那种自然淡雅的创作风格,也了解了他那种不愿争名夺利的恬淡的人生态度。

但是,诗人在闲适的内心深处自有浩然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饮酒〉诗风格不同的〈读山海经〉,来体会陶渊明的不同创作风格。

二范读

奇怪同学范读本诗,诗中涉及了两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读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学生范读,点评学生谈自己对精卫和刑天的见解和认识。

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作者在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呢?

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

三讨论、赏析前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精卫和刑天,精卫为了不再让别人溺死而衔木填海,

问:

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上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精神。

问:

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精神怎么看呢?

明确:

“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赞美他们的行为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

在这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方式。

接下来的四句:

作者既然赞美了精卫和刑天的精神,可是(提问)为什么又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呢?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

明确:

因为精卫和刑天的雄心壮志都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他们虽然有雄心,但是却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空怀状志,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问:

此时,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

同情和惋惜在这部分诗句中,作者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两个人物发表了看法。

四小结

启发学生作小结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形象,看法:

既赞美他们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又对他们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惋惜和同情,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品格,在他闲适恬淡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的正气,这也是作者流芳千古的原因。

五拓展学习这首诗后,对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从这首诗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

作业自选一首陶渊明的诗,赏析诗句,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范读组织讨论,点拨赏析诗

句指导学生小结组织学生开放式的谈话布置作业进入新课的学习范读并点评谈看法讨论赏析、小结自由发言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