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705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4课 留侯论

苏轼(1037-1101),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1.读准字音

(1)圯上之老人(yí)  

(2)卒然临之而不惊(cù)

(3)刀锯鼎镬(huò)(4)虽有贲、育(bēn)

(5)倨傲(jù)(6)鲜腆(xiǎntiǎn)

(7)肉袒(tǎ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臣妾于吴者:

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2)匹夫见辱: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鲜,少;腆,厚;折,使……受摧折

(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平时早有的交情

(5)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轻率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微

(2)过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古义:

值得爱护。

今义:

令人喜爱。

(2)其君能下人

古义:

在别人面前放低自己。

今义:

①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②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名词用作动词,屈尊,降低身份

(2)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用法,使……发怒

(3)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使动用法,使……惊恐

(4)油然而不怪者:

意动用法,以……为怪

(5)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被动句

(2)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句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4)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句

留侯论

围绕一个“忍”字,由一般到特殊,层层推进,逐步深化。

1.本文重点论述了张良因“忍”而成事,那么文题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呢?

答:

答案 不能。

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传说引发的思考,而作者所重点引用的事例也是张良的事例。

“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

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本文共写了张良哪几件事?

请概括,并说明这些事有何内在联系。

答:

 

答案 写了三件事:

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

这三件事都围绕一个“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

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

3.本文论的是张良,为什么又写到了荆轲、聂政等人?

答:

 

答案 写这些人是为了衬托张良。

写荆轲、聂政是反衬,表现张良当初的鲁莽;写郑伯和勾践是正衬,体现张良之“能忍”;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能忍;写高祖又是正衬。

4.作者在论述时重点强调了“忍”对成功的意义,“忍小忿而就大谋”,刘邦、项羽最后一成一败也是因“忍”与“不忍”。

那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能“忍”就一定能成功呢?

答:

 

答案 “忍”与“不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忍则忍,不当忍就要奋起反击。

假如问题涉及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敌寇的铁蹄踏上自己的国土,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味地退让,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此,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

试赏析第3段中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在比较抽象的议论文中,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是使议论文生动具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法。

文中比喻不

多,一个是当作者写到子房“逞于一击之间”而被搜捕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连一根头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

在这紧急的气氛中,作者不能再使文章继续发展,于是采用了另一个比喻,加以穿插,使气氛缓和下来,“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在这个比喻旁边,汪武曹的夹批是“著此譬喻,是急脉缓受法”,指出了这个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这种笔法,是“急脉缓受”。

忍小忿而就大谋

——读《留侯论》有感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在战胜时对他的部下说的。

如果刘邦没有张良,

那么历史必将改写。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张良教了他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忍。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子房从圯上之老人那儿学到了一个字:

忍。

唯有无情地挫伤年轻气盛刚强暴躁的脾气,才能学会忍;唯有忍,才能成就大事。

后来,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他尽心地教刘邦“忍”。

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在划分楚河汉界之时,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的无理要求,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接受了汉朝的边界;在所有诸侯之前,他第一个冲入咸阳城,但他没有称王,因为他忍了,因为他想到了张良一次又一次告诫他的话,因为他想“就大谋”……张良的“忍”无异于给楚人项羽以致命一击。

在以昂扬的精神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我沉默了。

张良在“其间不能容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忍下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子房啊子房,为何你的忍能让太史公如此动容?

恐怕是因为太史公与你的境遇十分相像吧!

太史公因李陵之乱而受宫刑,是需要多大程度的忍耐啊。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他没有后悔,依然用坚强的意志忍了下来,直至“见文采于后世”。

如若不是太史公的忍,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将永远无法被世人传唱。

能忍便能成就大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矮时,我会一笑了之;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胖时,我总是一笑了之;当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时,我都会一笑了之,因为我为子房和太史公而感动,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要忍!

面对困境,我们能临危不惧、以一当十,这便是忍;面对压力,我们能忍辱负重、精益求精,这便是忍;面对挑衅,我们能一笑了之、轻松化解,这便是忍……

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复了国;胯下之辱后,韩信领了兵;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找到了辅佐他的人……忍小忿之后,千百仁人志士成就了“大谋”!

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我们奋发向上的能力,一种使我们“就大谋”的能力。

忍与不忍,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匹夫见辱 ②慈父见背 ③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④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 B

解析 见:

①表被动,②表示对自己怎样。

以为:

认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A.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且尔言过矣

D.由也好勇过我

答案 D

解析 D项“超过”,A、C项“错误”,B项“责备”。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B.慈父见背

C.是以见放D.臣诚恐见欺于王

答案 B

解析 B项是宾语前置句。

A、C、D三项都是被动句。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A

解析 A项表凭借。

B、C、D三项与例句表原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B.其君能下人

C.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D.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答案 C

解析 A项古义:

抱负。

今义:

①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②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

B项古义:

屈居人下。

今义:

①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②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

D项古义:

然而这样。

今义: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6.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B.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答案 B

解析 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A、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