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熟制特色种植加快订单农业发展的调研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展多熟制特色种植加快订单农业发展的调研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多熟制特色种植加快订单农业发展的调研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甜瓜2万亩,占优质特色作物面积的10.17%;
辣椒1.78万亩,占优质特色作物面积的9.05%;
马铃薯1.30万亩,占优质特色作物面积的6.61%;
胡萝卜1.68万亩,占优质特色作物面积的8.54%;
白菜0.83万亩,占优质特色作物面积的4.2%;
其它5.62万亩,占优质特色作物面积的28.59%。
围绕提升主导产业层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吸引龙头企业进驻,推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我县农业产业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了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积极落实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引进和扶持了一批如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着重培育壮大了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瓜果、蔬菜保鲜为主的农产品贮运保鲜产业。
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了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经过努力,培育出了品牌及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的绿色食品。
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工作,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继续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
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县的绿色、安全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
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全县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累计达到4个,有机农产品累计达到3个全面推广“三高田”、多熟制,加快设施农业扩张
按照“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原则,大力探索和发展“三高田”、多熟制和设施农业。
把推广多熟制、增加耕地复种指导和亩经济效益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推动疏附种植业传统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从数量低效型向质量高效型的转变。
巩固扩大提高传统产业,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新技术。
XX年,全县“三高田”种植面积达10万亩。
把以日光温室、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新手段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战略措施来抓,大力发展了设施农业。
XX年,全县新建温室大棚2746座,新增设施面积685.3亩,其中新建温室212座,增加面积318亩;
新建大棚2534座,增加面积367.3亩,XX年年底,全县设施面积达3216.8亩,其中温室1720.5亩、大棚1496.3亩。
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大了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我县科技推广服务。
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植物保护及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及农村沼气服务体系等建设。
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
围绕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大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全县已建成形式和规模不同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1家,会员总数达660人,带动农户0.5万户,基地面积达5.45万亩,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
加快了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辐射面不断扩大,服务内容进一步充实,在信息指导、农产品营销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不断健全了市场管理,规范订单合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订单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XX年,全县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1.27万亩,涉及蔬菜、马铃薯、辣椒、西甜瓜等多种作物。
二、我县多熟制、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特色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爬坡阶段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加工、特色蔬菜、瓜果等产业,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走出了一条“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化路子,农业发展不断提高。
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而且多的是初级加工。
加快我县特色种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仍然任重而道远。
龙头企业整体运行不佳,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依然较低
总体看我县的龙头企业大部分仍然是小而散、小而弱,带动能力还不强。
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订单农业也不规范。
一些乡主导和优势产业还不够明显,农产品的转化生产区域不大,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基地生产环境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步伐还不够快,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规范,引导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由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建设起步较晚,一些乡、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存在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识肤浅,参与积极性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未能真正发挥出来。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较为分散,管理和运行还不规范,有效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较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县“三高田”、多熟制、设施农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在诸如此类农业技术的指导上,突出的表现为片面追求数量型增长而相应的技术服务远远滞后,农业优质技术相对于农业的高产技术显得很薄弱。
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推广速度慢等现象。
科技普及推广体系、技术服务组织网络均不够完善。
三、加快我县多熟制、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特色农业规模
把以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发展瓜果、蔬菜、设施农业。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着眼于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加工原料,认真研究制定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的政策措施,加快特色产业的培育步伐。
调宽领域,调大规模,调高品质,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把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来抓,重点抓好以乡(镇)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和带动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五条产业链。
一是依托我县优质小麦“新冬 20” 33.5万亩生产规模,建成稳固的优质小麦面粉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
二是依托亿园公司,使我县成为亿园制酱番茄,制汁胡萝卜生产、销售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依托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消费市场,建成稳固的瓜菜种植、净菜加工、保鲜、销售产业链;
。
2、不断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大中小并举,高中低档并重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产业吸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主导产业开发,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加强协调服务,认真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引知名涉农企业进入我县农业产业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添新的活力。
3、加大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的协调力度。
一是要严格规范企业行为。
要依法规范合同内容,允许农民以及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参与合同制定的全过程。
通过合同,使企业和农民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促使农企双方自觉按合同办事,按法律办事、按市场规律办事。
二是要严格规范农副产品收购标准,按级收购,按质论价。
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
1、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加大对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重点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综合服务型的各类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把发展乡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争取财政信贷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克服资金瓶颈制约,新建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2、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规范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供销社的网络优势,增强农资行业协会和农副产品营销协会的服务功能,在大宗农产品和重点产业带加快建立健全产业协会组织,引导各专业组织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工转化、运销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进一步增强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增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一要着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是结构调整最有力的杠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科技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的根本途径。
进一步增强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措施,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民间资本参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推进良种产业化,提高良种覆盖率。
切实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转化,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推广,加快科技入户工程步伐。
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以县级农技推广为枢纽、乡农技推广为技术集散地的推广服务网络。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与技术服务。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技部门领导,强化农技部门职责,鼓励农技部门开展经常性科技培训,尤其是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咨询和指导,切实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大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秋冬春季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四下乡”活动,拓宽农民增收思路,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