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6191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

第一课时《火车来了》36

第二课时《飞天曲》40

第三课时《海德薇格主题》《瀑布》41

第七课《放飞梦想》42

第一课时《永远是朋友》《我们是朋友》42

第二课时《欢乐颂》《和平颂》44

 

第一课《古风新韵》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材分析

《游子吟》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

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

歌曲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谁都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个细节,而母亲的慈爱之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的最细微处流露出来的。

诗人以“三春晖”比喻慈母之爱的广阔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儿女对慈母的报效之情。

并实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游子吟》这首歌曲,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并对学生实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难点、重点

1、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并对学生实行亲情的教育。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

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1、声音练习

2、二声部练习:

以3度音程为主实行练习。

3、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衣服图片(课件),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感受歌曲。

★听录音的范唱,用手臂画出旋律线,体验旋律的美感。

能够反复做两三次。

请学生思考歌曲共有几个乐句?

为什么这样划分乐句?

★在节拍机上为歌曲《游子吟》找到适当的速度,并写在曲谱的左上角。

★听音乐反复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意。

(能够按节奏有情绪地朗读)

2、演唱歌曲。

①随录音学唱。

★确定换气点。

如:

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

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混声演唱《游子吟》。

音色要圆润。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绪上自然起伏,大连线唱得连贯流畅。

★歌曲中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

★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②分两组,唱二部合唱。

★全体学生拍出高声部的节奏。

★全体学生唱高声部旋律,唱过两次后要求背唱。

★全体学生默读低声部旋律,教师轻轻拍击节奏,锻炼学生内心听觉。

★全体学生背唱低声部旋律。

(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背唱准确,能够打开谱子看唱一遍后,再背唱,锻炼音乐记忆水平。

★学生完整视唱旋律。

学生歌唱时,教师歌唱与之对比的声部。

★教师演唱旋律,学生视唱与之对比的声部,并且要求分句背唱。

★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歌唱高、低音声部,做二部合唱。

★由两个学生分声部歌唱,检查学生个人掌握情况。

★由学生个人歌唱一个声部,在钢琴上弹奏另一声部,并注意按照教师的要求,随时实行声部交换。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游子吟》。

3、情景表演唱。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能够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

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一棵松树下吟颂着古诗《游子吟》;

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

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

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小于朗诵古诗的声音。

4、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

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

妈妈是怎样爱你?

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

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5、小结。

6、本课结束。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习了《游子吟》这首歌,并且还为它编上了舞蹈。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母亲献上这个节目,表达一下你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同时也给妈妈一些安慰!

做个父母的好孩子吧!

第一课时《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聆听欣赏《关山月》感受诗人对征人的关切与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3、聆听欣赏《但愿人长久》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欣赏《关山月》感受诗人对征人的关切与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欣赏《但愿人长久》体会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一、情景导入

明月是思念的眼,看着你也看着我。

古往今来以明月表相思的诗句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二、作者简介及《关山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天宝元年,供奉翰林。

受权贵谗毁,不久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

后因李璘被杀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漂泊困苦,客死当涂。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诗歌

1、教师范读诗文,学生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四、欣赏《关山月》

1.播放音乐《关山月》

2.体验李白思乡情怀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作者简介及《但愿人长久》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但愿人长久》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

六、欣赏《但愿人长久》

1.播放音乐《但愿人长久》

2.体验体会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七、小结

第三课时《花非花》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花非花》,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2、通过学习此歌,增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学教具:

钢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

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出生于小官僚家庭。

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

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

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

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

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

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

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

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

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

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

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

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

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有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

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

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

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

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

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

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

此外,因为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使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实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准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第二课《月下踏歌》

第一课时《转圆圈》

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彝族儿童嬉戏时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着重歌曲的意境表现。

教学难点:

唱好倚音,注意力度、速度记号

教学准备:

一、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基本训练

1、听听唱唱

2、复习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三、新课教学

1、感受音乐

学生欣赏歌曲《转圆圈》,让学生对此歌曲有感受。

(1)导入新课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都有哪些?

今天我们学习

彝族民歌《转圆圈》。

(2)随五听唱歌曲,教师指导。

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中应着重于歌曲的意境表现,把撒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