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5421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后魏①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

后周省②;

隋复属介休;

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

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

金、元复属汾州;

明万历二十四年③改汾州为府,仍隶焉。

国朝④因之。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

沿革》

【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注释】①后魏:

即北魏。

②省:

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

③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

④国朝:

本朝。

这里指清朝。

3.平遥古城墙

〔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

周宣王①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②重筑。

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

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

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景泰③初知县萧重修。

正德四年④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

嘉靖十三年⑤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

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

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

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

隆庆三年⑥,知县岳维华增筑敌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仍于六门外制吊桥,立附城门,佥夫防守,各筑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

……万历三年⑦,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视往倍固。

万历五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濠,修葺圯坏。

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

自是金汤巩固,保障万年矣。

至本朝康熙二十三年⑧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

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

三十六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

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

三十七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

三十九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

四十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

四十一年五月,补修北西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

四十二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

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

四十三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

四十四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

四十五年,沿城植槐柳。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二,《建置志·

城池》

〔材料二〕平遥旧称“古陶”,老城位于今县境西北12里处,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

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大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增修瓮城,创吊桥,四河植树,使平遥城墙规模完善。

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周长6157.7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高10米(垛口墙除外),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

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

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在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如磐石,金汤永固。

据传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喻意:

南门曰迎薰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

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

北城门曰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

东西四座门和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以及上东门曰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曰亲翰门,其外城门经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台塔上。

每座城门外都有重门瓮城,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

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

──李彬《山西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

〔材料三〕平遥城墙设计精巧,境与神合;

布局严谨,气度如一;

工艺深湛,妙驰心机;

形体完整,纵横健法,是观处,无不给人离世绝俗,神存两妙之摄精夺髓的感受。

而更令人惊诧的是它于每一细微处蕴涵着的天地同流,复根归命的思想文化火花。

平遥城墙上所设置的3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的3000弟子,72个门贤,以文配武,天下归公,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左祖右社、寺庙对称,文武相衬的一一对应理论。

──吴天弃、王炫文《梦断黄沙──平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解读】平遥古城,为周宣王的大将尹吉甫所建,洪武三年(1370)改土墙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

此后虽屡经修葺,但仍保存洪武的规制未变,为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其他三座为辽宁兴城、湖北荆州、福建崇武)。

【注释】①周宣王:

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

②洪武三年:

1370年。

③景泰:

1450—1456年。

④正德四年:

1509年。

⑤嘉靖十三年:

1534年。

⑥隆庆三年:

1569年。

⑦万历三年:

1575年。

⑧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4.平遥古城的规划设计

古城的规划与设计完全依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制”与民间礼俗,呈现了明显的以礼为本的历史特征。

首先是城方3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大小由作为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制规定严格的标准,绝对不能逾越。

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

次一等的诸侯都城或州郡府城,城方为五里到七里;

县城通常为三里。

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等级要求的完整范本。

其次,在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四合院落,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维”、“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

──曾晓华等《从西安到平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71页

【解读】平遥古城的规划设计,完全遵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制而行,整体建筑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

左文庙,右武庙;

左道观,右寺院,是严格对称布局。

街道两旁的民居建筑,多为儒家传统所提倡的和谐、厚朴、严整、宁静的四合院形式。

它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

5.市楼

平遥古城南街建有市楼,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高楼耸立,雄踞全城。

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此楼又称金井楼。

市楼屋顶为重檐歇山,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成双喜字,北成寿字,底层成方形,纵横各为三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

市楼高三层,高18.5米,木构为清式常例,横跨南大街,下为通道,东西连接民宅,在楼东南侧有砖阶木梯可登上第二层楼面,中有菩萨像,两墙有彩画,是关公故事。

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与城东清虚观、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遥相呼应,对应于城中大片,平缓的灰色民居屋顶,构成古城起伏变化的优美轮廓。

市楼造型挺秀,平座疏朗,屋瓦琉璃灿烂,斗拱装饰精巧,实为古城增添秀色。

登楼凭栏可眺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城垣四周,青山隐隐,古人留有诗句:

“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视烟云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

──李彬《山西之旅》,第37页

【解读】市楼起源于汉代的长安城,是一种为了“俯察百遂”、管理市场而建的高耸的阁楼,主管市场的官署就设在这里。

后来,这种市楼逐步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

平遥的市楼,位于古城的中轴线上,即南大街的北端,“纵目可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

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成为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6.晋商

山西商帮又称晋帮,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业集团。

这个集团是借助明政府开中法①的实施,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

该集团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品,活动范围起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其后扩张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号称“足迹遍天下”。

该帮雄踞国内商界达500年之久。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1页

【解读】明清时期,平遥的繁荣与晋商的崛起与兴盛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平遥商帮就是晋商之中的一支劲旅,他们不仅在平遥开设许多店铺商号,兴建许多深宅大院,而且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带动了其他票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平遥商业的繁盛,因而有了“填不平、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注释】①开中法:

是明政府为鼓励商人输送粮食等至边塞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制度。

规定凡商人运粮至北方缺粮的边塞,由政府发给一定数量的盐引,商人可持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运到指定的地区贩卖牟利。

此法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弘治五年(1492年)改纳粮为纳银,开中法遂告废除。

7.山西票号产生的历史条件

……而票号产生于山西,进而在山西得到较大的发展也有它的客观条件。

第一,从明代兴起的晋帮商人,在清代其资本积累已相当雄厚。

第二,山西商人大多从事长途贩运,资金投入大而周转慢,资金不足时就需借贷。

第三,晋商的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各分号的盈利均需解回山西总号;

而且总号与分号之间常有资金需要调拨。

因此,可以说是晋商的商业经营对现银兑汇机构的迫切需求而使票号得以产生。

──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解读】票号是封建社会金融业的一种特有形式。

票号之所以出现在山西,这与山西商人在清代已积累起相当雄厚的资本,他们又多从事长途贩运,在全国各地设立众多的分商号这些特点有关。

8.日升昌票号的创立及其布局

〔材料一〕中国第一家票号于道光三年(1823)左右诞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前身是设于城内西大街的“西裕成”颜料庄。

颜料业当时在平遥县较为发达。

明代以来,山西潞州(今长治市)、泽州(今晋城市)是全国三大丝织专业区之一。

丝织和绵织业带动了染坊和颜料业的发展。

平遥的颜料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

平遥人不仅在当地经营颜料业,而且将生意做到北京、天津等地,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颜料商群体,几乎垄断了北京、天津的颜料市场。

……当时在京城的平遥颜料商共有36家,通州36家,保定11家,天津4家,汉口2家。

西裕成颜料庄就是其中之一,总号设在平遥县城内西大街,分号设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

……

西裕成颜料庄由平遥县达蒲村李氏开设。

李氏原籍陕西汉中,自元代李实仕官山西后落户达蒲村。

清雍正年间,李家开始经营颜料铺。

……半个世纪以后的嘉庆后期,李家的西裕成颜料庄在年富力强、善于运筹的总经理雷履泰的经营下,逐渐成为平遥颜料行业中的佼佼者。

嘉庆年间,湖北、四川、河南、甘肃、陕西五省爆发了白莲教武装起义,直隶、山东、河南边界又爆发了天理教武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