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4943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新一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采用易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育是什么?

“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

”(加涅·

布里格斯等)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教学策略?

(P4)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2.教学策略具有哪些特征?

①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

②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③教学策略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④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

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设计?

(P6)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着怎样的关系?

(P7)

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

教学模式的特点:

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相对稳定性。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属于较低层次。

(作为简答题,在前面加上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概念。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一、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什么作用?

(P10)

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不同的取向?

(P12)

“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

“表现性目标”取向,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1.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P12~P16)

①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

②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

③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

④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

⑤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⑥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P17~P19)

1.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怎样的策略思想?

①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

②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③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④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⑤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认为的教育系统的改革面临的障碍有哪些?

(P22)

①物质的障碍,表现为缺乏资源的设备;

②行政管理的障碍,体现在规章制度不严和议事程序繁琐上;

③哲学的障碍,表现为人们对理想的目的和目标持不同的观点;

④心理的障碍,表现在改革参与者对待改革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上。

一、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在关注重点上有何不同?

(P26)

①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

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

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实现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目标合理,但如果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②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

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

③有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

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P27~P28)

①“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②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

③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④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2.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哪些发展?

(P27)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学校教学需要树立哪些教学观念?

(P28~P30)

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

②课程是经验;

③教材是范例;

④教室是实验室;

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⑥教师即研究者;

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P32~P46)

⑴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P32)

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⑵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P32~P37)

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实际变化。

学校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有:

①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参数”太大;

②原有教学的“超稳定结构”太强;

③课程实施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④教师学生的“新经验积累”太少;

⑤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太慢。

在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可采用以下的策略思想:

①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

②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

③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

④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

⑤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

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订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果,仅依据一个设计很好的课程计划是不够的,它必须介入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中去,研究并帮助教师分析影响教学决策的各种因素,把课程理念真正地渗透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采纳者,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⑶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P37~P46)

①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不限于“忠实取向”,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

拓宽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内容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生活领域、经验与体验也属于课程内容;

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从而富集课程资源。

②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把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

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的策略:

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

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

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④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

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

积文化为品格。

⑤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在操作上要关注以下问题:

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

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二编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

1.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的内容是怎样的?

(P48)

在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生成的经验。

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所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

2.在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中教学策略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P49)

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

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哪些?

(P51)

①材料信息。

课程内容中的事实、例证、概念、原理和规律。

②结构信息。

课程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包括横向的交汇与沟通、纵向的孕伏与延伸。

③方法信息。

习得课程内容所必需的方法、思路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P51~P62)

⑴预热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预热化)。

通常的做法有四种:

①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经引新知;

②指导学生自学;

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

④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⑵生活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⑶问题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⑷操作化策略(课程内容的操作化);

结构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1.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哪三类?

(P64)

①实在情境:

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

②图像情境:

以画面形式出现的形象、事件和活动;

③符号情境:

口头、书面与体态语言显示的意义。

2.情境的特征有哪些?

①直观性:

感性因素比较丰富;

②典型性:

内部蕴含主题;

③稳定性:

可以反复感知。

3.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P64~P73)

①富集课程资源,如:

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以教材为基点发展与再生教材等;

②获取替代经验,如:

借图画想像,借音乐想像,借影视想像等;

③促使感同身受,如:

让学生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