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内涵演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物流内涵演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内涵演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内涵在不同经济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在不断在进化和完善;
而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也因不同的团体组织和学派,或者因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各有差别。
不过物流内涵的变化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和物流效率化的进步轨迹。
第一节 物流内涵的演进
一、PD的物流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制造商,开始涉及“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活动领域。
PD汉语意译为“物资配送”或“实物配送”。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Arch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ProblemsinMarketDistribution,哈佛大学出版社1915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并指出实物供给(PhysicalSupply)是流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
同年,L.D.H.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并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
1924年克拉克(Clerk)认为实物供给功能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要素,是由运输和保管组成。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AMA)把PD定义为:
“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资与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1948年后,该协会对PD的定义作了两次修改:
“是物质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消费地流动过程中所决定的企业活动的费用”和“是物质资料从生产阶段移动到消费或利用者手里,并对该移动过程进行管理”。
1962年美国经济学者彼得•德鲁克(P.F.Druker)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TheEconomy’sDarkContinent),通过销售物流来阐述商品价格中的流通成本管理问题,指出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的约50%是与商品流通活动有关的费用。
此时的PD被看作是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只包括与商品销售有关的输出物流,而没有涉及输入物流。
1963年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NCPDM)对“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进行定义:
“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
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仅限于:
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
这个定义比美国销售协会的物流定义范围有所扩大,不仅是指制品从生产厂的生产线起,经过批发、零售、最终到消费者手里,而且还包括原材料从生产厂到加工厂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把实物配送的范围从销售物流扩大到采购物流。
50年代,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重建时期,受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的刺激,日本的重工业与制造业快速复苏。
出于解决战略资源贫乏与发展空间狭窄影响其发展速度及运作效率的目的,1958年日本政府派“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赴美考察,发现PD涉及大量的流通技术,对提高流通的劳动生产率很有好处,于是在发表的《流通技术》(日本生产效益本部ProductivityReport第33号)的考察报告中引入了PD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流通技术”来加以理解。
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日本产业界的重视,并把PD译成日文“物の流通”。
1965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第二次运输白皮书的副题为“近代化过程中的物的流通”,简称物流,指“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转移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要的诸种活动。
具体讲,即包装、装卸、运输、通讯等诸种活动”。
另外,日本产业构造审议会对PD下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有形、无形的物质资料从供给者手里向需要者手里物理性地流动,具体是指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通讯等诸种活动。
这种物的流通与商流相比,是为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性、空间性价值做出贡献”。
结合日本的这两个概念,PD是在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以及与这些功能相关联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流动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物流涉及到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活动领域,它们是物流活动的六个基本活动(功能、元素):
①保管(存货)活动,指在一定的时期和场所,以适当的方式维持物资质量和数量等的储存活动。
它作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物”的停滞,是供求之间的缓冲器,保证物流的可得性(顾客的商品需求),创造物资时间价值。
保管活动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资要创造自身的时间效益,一般都要有一个存放、保养、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以克服季节性、时间性间隔,同时能防止人类不可抗拒事件(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发生。
②配送(运输)活动,指在不同地域范围之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
它利用运输机构实现物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的移动,保证物流的一致性(顾客准时消费的需求),创造物资空间价值。
运输活动同样也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出来的物资就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该物资没有被利用,只有存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没有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生产就失去意义。
③装卸(搬运)活动,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具体包括物流过程中物资的装卸、搬运、堆积、分拣、货物整理以及附加的作业,是保管和配送活动所需要的上下左右前后物资移动活动。
装卸搬运是运输、保管、包装各子系统连接成一体的接口,是缩短物品移动时间、节约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卸与搬运经常是伴随发生的,它们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装卸和搬运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④包装活动,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对物资进行包装,可以防水、防湿、防潮、防挤压、防冲撞、防破损、防丢失、防污染,也可以保证运输途中不变质、不变形、不腐蚀、保鲜、保新等,同时包装的精细、考究,有利于宣传、吸引消费者购买,促进销售。
⑤流通加工活动,指物流过程中对物资进行加工、组合、包装、粘贴条形码标签等一系列具有附加价值的活动,是使物资发生物理性变化(如大小、形状、数量等变化)的物流方式。
因此,流通加工就是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增值活动,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一种形式。
通过流通加工,可以节约材料、提高成品率,保证供货质量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⑥信息活动,指订单、制造、库存、出库和管理等的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活动,是物流活动的指南针,是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等物流环节顺畅进行的保障,信息与物流的结合构成了理想的物流系统。
在物流系统中,没有信息的通畅和及时供给,就没有物流活动的时间效率和管理效率,也就失去了物流的整体效益。
如图1所示,六个基本活动中保管活动和配送活动是物流的关键性活动,其余则是物流的支持性活动。
1994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约占GNP的10%左右,为7300亿美元,其中运输成本与保管成本分别为4250亿美元、2770亿美元。
因此,人们常把物流管理称为“运输”,并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研究领域。
图1顾客需求与物流活动
PD的物流概念主要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物配送”问题,物流的作用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支持物权转移,保证顾客在希望进行消费的时间和地点获取商品,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实物配送涉及领域是产品从制造商到顾客(批发商、零售商等)的外向流动,包含运输、保管、搬运、包装、订单和信息等活动,其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提供顾客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最终实现企业利润。
实物配送过程中把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实物配送系统。
企业创造产品的价值可分为形态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占有价值,其中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是形态价值,目的是占有价值,因此,PD的概念只是单纯地考虑时空价值,即从制造商到顾客的实物流动问题,没有考虑形态价值,即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原材料流动,制造过程中材料、零部件、制品等的流动。
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定时定点的产品消费需求,物流就应该始于从供应商那里装运材料或零部件,终于将产品或加工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
因此,物流具有使企业与其顾客和供应商相结合的能力,构成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流通网络。
这时,传统的物流概念的局限性暴露出来了,物流研究的范畴应扩大到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地的物资流动全过程。
二、Logistics的物流概念
长期以来,企业把物流的基本活动限定在狭小的范围,进行细化管理,如保管活动由物流部门、存货活动由销售部门、包装活动由生产部门分别管理,尽管作为单独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不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导致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增强。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探讨认识物流的内涵。
“Logistics”是从法语派生出来的英语,意为“后勤”,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军事术语,指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包括物资、人员和设备的获得、维护和运输,如同汉语中的“兵站”之意。
“Logistics”主要强调在军事战争过程中,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安全无误地将军队作战所需的武器、弹药以及军队吃、住、行等必需物品按要求供给前线。
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因素,如果后勤供应不到位,军队就会打败仗。
后勤供应要做到及时、准确地供给,就应该具备一整套军需品的订货、购进、库存、配给、运输以及通讯等功能。
1905年,美军少校琼西•贝克尔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写道:
“作战艺术的一个分支――关于军队调动和保障供给的工作称为后勤”
20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在追求从遍布各地的零部件工厂采购运输零部件到组装工厂的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过程中,第一次导入“Logistics”概念,把军事用语的“后勤”引入企业经营管理。
这意味着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产品流入和流出活动,构建合理的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在该背景下,1974年,美国鲍沃索克斯在其所写的“LogisticsManagement”一书中,将“Logisticsmanagement”概括为:
“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达到用户,其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Logistics”在物流概念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物流的“Logistics”定义目前尚未统一。
1974年,美国物流工程师学会(TheSocietyofLogisticsEngineers,SOLE,成立于1966年;
1999年更名为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Logistics)对“Logistics”定义为:
“是与需求、设计、资源供给与维护有关,以支持目标、计划及运作的科学、管理、工程及技术活动的艺术”。
1976年,美国物资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