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107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吸收外资进入新阶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这30年中,我国吸收FDI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1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全口径)

1.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的起步阶段(1979~1991年)

1979年以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上是空白。

1979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起步。

1979~1982年底,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1.7亿美元。

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商投资额逐年平稳增长,198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6亿美元,1991年达到43.66亿美元。

1979~199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0.58亿美元。

从投资来源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1983~1986年,来自港澳的外资占到了总数的53.6%,1987~1992年,这一比重达到了72.8%。

从投资领域看,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主要投向旅游服务、食品纺织等产业;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主要投向了加工工业特别是家用电器、通信设备、轻型机械设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加工等轻型加工业。

2.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制造业为主要投向的加速增长阶段(1991~1997年)

这个时期我国吸收外资的体制、政策和发展环境都有显著变化。

这是我国吸收外资高速增长的阶段。

1992年吸收外资剧增至110亿美元,1993年再增至275亿美元,两年增幅分别达到152%和150%。

此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到1997年,实际吸收外资达453亿美元。

1992~1997年吸收外资规模增长了3.1倍。

这个阶段也是FDI在国内资本形成总额中比重最高的时期,1997年达到的14.91%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比重。

这个时期我国吸收FDI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显著增加,到1997年底,“财富500强”中已有超过360户在华投资,这已明显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以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中小型投资者为主的情况。

1991年,来自港澳的投资占我国实际利用FDI的56.96%,1997年下降到了46.46%。

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中,来自日本的投资占9.56%,来自美国投资的比重为7.16%,来自欧盟投资的比重为9.22%。

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使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迅速提升。

这个阶段高速增长的FDI主要投向制造业,1997年制造业吸收了全部外资的62.13%,吸收FDI较多的制造行业有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等。

3.数额保持稳定、竞争结构形成和技术水平升级的阶段(1998~2001年)

在这四年中,我国吸收FDI的数额稳中略降,保持在400亿~450亿美元的水平。

大型跨国公司继续加大投资,“财富500强”中已有超过450家在华投资。

制造业仍然为主要投资领域,占FDI的比重继续上升,到2001年达到65.93%。

外商直接投资继续集中投向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增强所产生较大吸引力的结果,也是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成为全球重要制造中心的重要推动力。

这个阶段吸收外资最多的制造行业包括电子和通信设备、电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

这个阶段全球跨国投资高速增长,由1998年的4640亿美元剧增到2000年13880亿美元,而我国FDI仅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持平。

形成这种反差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个时期全球FDI高速增长主要靠跨国购并推动,而我国吸收外资主要采取独资、合资等“绿地投资”方式,外资并购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第二,全球跨国投资更多地向服务业集中,而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吸收外资较少。

第三,经过多年持续较大数额吸收外资,我国制造业中外资企业在投资、产出、出口等各项主要指标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外资”作为极度稀缺资源的状况已经有明显变化,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调整时期。

4.总量再上台阶、服务业比重提高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的阶段(2003~2008年)

从2003年开始,我国实际吸收外资额突破500亿美元,并于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全口径)分别突破600亿、700亿、800亿和1000亿美元。

这个时期吸收外资再次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国内市场开放再次有较大进展。

一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得到国民待遇,服务业开放特别是金融业开放有突破,2005~2008年,金融业吸收外资分别达到123.01亿美元、67.4亿美元、94.5亿美元和159.17亿美元的水平,而此前金融业吸收外资数额很少。

主要受金融业吸收外资的影响,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成为这个时期FDI增长的主要领域,服务业占吸收外资的比重达到46%。

二是我国吸收外商并购投资增加,在这几年中,我国加强了对外商购并投资的引导和规范,相关法律和政策框架逐步形成。

三是国内经济整体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投资机会增多,外商投资空间也相应扩大。

不过,虽然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快增长,但国内投资总额增长更快,FDI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4.64%和4.44%。

这个阶段吸收外资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外资方式更加多元化。

在FDI仍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非FDI方式吸收外资不断增加。

一是我国企业开始在海外资本市场较大规模地融资。

中国企业在境外市场IPO融资总额1999年为5.7亿美元,2000年为67.9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达到了206.5亿美元和393.5亿美元,2007年为122亿美元,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降到了69.22亿美元。

截至2008年底,中国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累计达到了1055亿美元[1]。

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已有较大规模。

二是国外投资者进入我国证券市场有较快发展。

例如,外资可以通过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方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

2008年,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不振,证监会加快了审批QFII的速度,2008年成为批准数量最多的一年。

当年批准了20家QFII(截至2008年12月10日),使获得批准的QFII总数达到了72家。

到2008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累计批准128亿美元的QFII额度,其中2008年新增28.6亿美元。

三是国际资本仍是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力量。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统计,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新募集资金达到1018.67亿元,比2007年增长14%,共完成191家机构的募集。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新募集资金达到760.07亿元,下半年只有236.88亿元。

2008年,实际风险投资为339.45亿元,比2007年的398.04亿元下降了14.7%。

其中由外资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总量为223.4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5.82%。

(二)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作为投资来源的外资

我们用两种方法来度量外资在我国投资中的比重。

一种是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种是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的比重。

后一个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两个指标变化趋势一致(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FDI作为资金来源,在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比重有较大变化,占比重最高的1994年达到17.27%,最低的1980年为0.07%。

其中,1979~1991年,FDI所占比重较低,平均在1.81%的水平;

1992~1997年,这个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比重上升较快,平均为13.37%。

此后又有下降,在1998~2007年期间,平均占8.85%。

2.外商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

总体上看,FDI在我国主要投向制造业。

以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数计算,1997~2008年,我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788亿美元,其中4264亿美元投向制造业,占实际吸收外资累计额的62.8%。

最近几年,投向服务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服务业吸收外资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5.05%,此后四年分别达到27.03%、32.26%、42.87%和41.26%,其中,金融业吸收外资增长较快。

表1作为资金来源的外资比重

过去30年,我国吸收外资主要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1997~2008年合计,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占88.46%、7.21%和4.33%。

而且不同时期变化不明显,东部占比重最高为2006年(90.5%),占比重最低为1997年(84.05%);

中部占比重最高为2004年(11.02%),占比重最低为2006年(6.04%);

西部占比重最高为2008年(7.16%),占比重最低为2004年(2.87%)。

3.工业产出贡献

工业是我国对外资开放较早的产业,也是累计吸收FDI最多的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出已经在全国工业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98年超过20%,到2007年已达27.4%。

4.税收贡献

(1)对税收总额的贡献。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对我国税收贡献较低。

直到1992年,以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只有122.26亿元,占我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仅为4.25%。

此后,随着外商投资企业产出规模的上升,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逐年上升,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2006年上升到21.19%,2007年略有下降,但也仍然达到20.17%(见表2)。

表2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及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

(2)对增值税的贡献。

我们对外商投资企业有税收优惠政策,但主要针对所得税,针对增值税的优惠有限。

特别是最近几年,外资企业对增值税的贡献比重与其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比重基本相当,已经显示不出明显优惠。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应交增值税占全行业应交增值税的比重为22.1%(见表3)。

表3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与增值税占全国的比重

(3)对所得税的贡献。

所得税减免是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最重要的优惠政策之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明显轻于内资企业。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利润规模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占全部企业所得税的比重,从1992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20.17%。

不过,与同年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占全部工业利润26.7%的情况相比,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份额明显低于其利润所占的份额,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仍然享有明显的所得税优惠(见表4)。

5.出口贡献

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长很快,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到2007年已达57.1%,2008年略有下降,但仍有55.34%。

更重要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了更大比例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07年外资企业这两类出口商品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73%和87%,显著优化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表4企业所得税和外资外国企业所得税

二2008年我国利用外资趋势分析

(一)利用外资继续增长,但增速前高后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