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卷答案(A).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364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试卷答案(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期末试卷答案(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期末试卷答案(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期末试卷答案(A).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期末试卷答案(A).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试卷答案(A).doc

《期末试卷答案(A).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试卷答案(A).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试卷答案(A).doc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7—2008学年第1学期考试科目:

微观经济学(A)卷

出卷老师:

夏芳

使用班级:

061711-2,061721-2,062211-2,0715111-6,071512-2,0715131-2,0715151-2,

0715411-2,0715511-4,0715541-2,071555-2,0715711-2,0715721-2,0716211-2,

0716231,0716221-2,0715111,0715211,0715231,0715241,0715221-2,0715251,0715311-2,0715321,0715611-2,0715621-2,0715811-2,0715821-2,0715841-2

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共20题,每题1分,计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C

A

A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B

D

D

C

A、C

D

B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5分,计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X

X

X

X

X

X

X

三、名词解释(共3题,每题4分,计12分。

1、机会成本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3、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四、计算题(共2题,第1题4分,第2题6分,计10分。

1、解:

①设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分别为X和X,则根据条件有:

450=15X1+30X2

因为U=X1X22则:

MU1=X22MU2=2X1X2,

当消费者均衡时,MU1/MU2=P1/P2,推出:

X22/2X1X2=15/30

联立方程求得:

X1=X2=10(3分)

②总效用U=X1X22=10×102=110(1分)

2、解:

(1)当MR=MC时,厂商达到均衡状态。

由短期总成本函数知:

MC=0.6Q2-8Q+20,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AR=MR=P=100

所以有:

0.6Q2-8Q+20=100

解上式得:

Q=20

利润π=P·Q-STC=20×100-0.2×203+202×4-20×20-10=1590(2分)

(2)当市场价格下降到AVC的最低点以下时,厂商必须停产。

由短期总成本函数可知:

AVC==0.2Q2-4Q+20

在AVC最低点,=0.4Q-4=0Q=10

设此时市场价格为P则:

P=0.2×(10)2-3×(10)+20

解上式P=10即价格下降到10以下时须停产。

(3分)

(3)MC=0.6Q2-8Q+20

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是:

P=0.6Q2-8Q+20(P≥10)(1分)

五、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计28分。

1、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的?

答: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内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

(2分)对模型进行描述。

(3分)该模型说明,只要厂商边际成本曲线位置的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据此,该模型解释了寡头市场上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的现象。

(2分)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为什么边际收益会递减?

所谓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

(3分)

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也可能不变。

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这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濒于最佳组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所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趋势。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呈递减趋势了。

(4分)

3、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答:

经济学上生产成本的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

经济学上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成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会计成本=显明成本

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显明成本+隐含成本(3分)

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会计上的利润,但是,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与会计成本既然不一样,那么,经济学上的利润概念也就与会计利润不一样。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隐含成本又被称为正常利润。

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稳含成本,就是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称为经济利润。

经济学关于利润的概念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明成本

正常利润=隐含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明成本十正常利润)(4分)

4、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答:

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

等成本线AB的位置和斜率决定于既定的成本量C和既定的已知的两要素的价格比例w/r。

(1分)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因此Q3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

(2分)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等成本线相交于a、b两点,但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

(2分)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在生产均衡点E有:

MRTSLK=w/r。

它表示: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这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原则。

(2分)

六、(共1题,计15分。

1、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

在短期,完全竞争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那么市场价格可能高也可能低,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在不同的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厂商的盈亏状况共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如图6-6所示。

第一种情况,如图(a)所示。

当市场价格为p0时,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这时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

利润相当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厂商是获利的。

(2分)

第二种情况,如图(b)所示。

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SA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

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E。

这时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

厂商既无利润,又无亏损。

这点也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2分)

第三种情况。

如图(c)所示。

由均衡点E和均衡产量Q*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但由于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然继续生产。

第四种情况。

如图(d)所示。

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

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

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第五种情况。

如图(e)所示。

在均衡产量上Q*上,厂商的亏损量相当于阴影部分的面积。

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将停止生产。

(3、4、5种情况共4分)

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

MR=SMC,其中,MR=AR=P。

(2分)

厂商在长期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厂商对最优规模的选择:

根据MR=LMC确定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产量(OM)。

二、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2分)

P

Q

LAC

LMC

M

N

E

O

SAC

SMC

有超额利润,吸引厂商自由进入,价格水平回落;存在亏损,部分厂退出,价格水回升;调整的结果:

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

均衡条件:

MR=LMC=SMC=LAC=SAC,(MR=AR=P)(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