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30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3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 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31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1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能演练新人教版

【日积月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1930年最后一条野生袋狼被杀于墨本纳,从此袋狼这个曾经繁盛的物种便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B.舞阳县姜店乡连寺小学的独臂女老师周凤莲,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C.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D.獾是一种灰色野生动物,极其机敏,警惕性甚高,在扑食猎物前常常做好准备,故每一次出击都无往不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

C.新学期开学,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网站15日公布一项通知强调,不能因为城市拆迁和学校撤并使随迁子女失学。

D.随着“9·11”十周年纪念日临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表示,将逐步加强国内安保的级别,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所处的区域在纪念日将被纽约警方“冰封”。

【专项提能】

一、(2012·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

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

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

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

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

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

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

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

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

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这种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

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

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

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

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

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

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

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我们任重而道远。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C.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

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它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②什么是“给”?

许多人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

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

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

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

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③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④在物

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

不是说拥有财物的人就是富裕的,而是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

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

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只有那些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的人才不能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但是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衡量有没有足够生活必需品的标准既取决于人的实际财产,也取决于人的性格本质。

众所周知穷人往往比富人更愿意给。

尽管如此,超过一定限度的贫困往往使许多人无法给,恰恰这一点是十分令人懊丧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穷人的贫困,同时也是因为穷人被剥夺了“给”所带来的欢乐。

⑤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特殊范畴。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

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这一点表现在爱上就是:

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的能力。

马克思说: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取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那么你的爱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⑥不仅在爱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做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⑦有没有能力把爱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

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

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选自弗罗姆的《爱的艺术》,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准备牺牲是“给”的美德,宁可忍受自己损失也努力给予别人财富,这是值得我们提倡的“给”。

B.“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只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更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力。

C.只有拥有财物并愿意给予的人才是物质意义上真正的富裕者,所以富人并不一定是富裕者。

D.只要给的人不把对方看做是受帮助的对象,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那么“给”也就成为了“得”。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观点的一项是

()

A.爱首先强调“给”而不是“得”,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温情。

B.在懂得关爱、给予别人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力的升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C.在给予别人爱的同时,还要能唤起别人心中的爱,让双方都因心中的爱被唤醒而充满快乐,从而实现爱的创造。

D.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

3.作者认为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给’意味着‘得’”?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

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

洁”和“规范”。

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

其实语言像一面

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

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