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3100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变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

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

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

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

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

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

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

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

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

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

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

“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

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

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建立新的吸引子,如新的经营目标、新的市场定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

如果打破原有组织的稳定性之后,不能尽快建立新的吸引子,那么组织将限于混乱甚至毁灭。

而且应当意识到变革只是手段,提高组织效能才是目的。

如果为了变革而变革,那么会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渐进式变革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局部的修补和调整来实现。

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原有产品仅包括四种类型的直升机。

每一种直升机有专门的用途。

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两架飞机是完全相同的,即产品间的差异化程度大,标准化程度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该公司决定变革组织模式。

其具体措施是对各部门进行调整组合。

首先,由原来各种机型的设计人员共同设计一种基本机型,使之能够与各种附件(如:

枪、炸弹发射器、电子控制装置等等)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然后将各分厂拥有批量生产经验的员工集中起来从事基本机型的生产。

原来从事各类机型特殊部件生产的员工,根据新的设计仍旧进行各种附件的专业化生产。

这样,通过内部调整,既有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也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方式的变革对组织产生的震动较小,而且可以经常性地、局部地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的态。

这种变革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企业组织长期不能摆脱旧机制的束缚。

比较企业组织变革的两种典型模式,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

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有必要采取激进式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激进式变革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组织的毁灭;

因而在两次激进式变革之间,在更长的时间里,组织应当进行渐进式变革。

三、组织变革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

然而任何变革都面临着动力和阻力问题。

这是对待变革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及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量。

这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会从根本上决定了变革的进程、代价乃至成败。

所谓动力,就是赞成和支持变革并努力去实施变革的驱动力。

变革的动力,总的说来,是来源于人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及变革所能带来好处的认识。

比如,企业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组织本身存在的问题,各层次管理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变革可能带来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些都可能引发变革的动机,形成变革的推动力量。

所谓阻力,则是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

变革的阻力可能来源于个体、群体,也可能来源于组织本身甚至外部环境。

个体对变革的阻力可能因习惯难以改变、就业安全需要、经济收入变化、对未知状态的恐惧以及对变革的认知存有偏差等而引起。

来自组织方面的变革阻力包括现行结构的束缚、组织运行的惯性、变革对已有权力关系和资源分配格局造成的威胁和破坏,以及系统内部间及与外部之间固有的联系等。

从本质上说,组织问题是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但某一期间的变革通常只能针对有限的一些问题而展开,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牵制的制约力。

另外,外部环境的束缚也是形成变革阻力的一种来源。

变革过程是一种破旧立新,自然会面临推动力与制约力相互交错和混合的状态。

变革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措施改变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促进变革更顺利进行。

具体的力量改变措施有三类:

一是增强或增加驱动力;

二是减少或减弱阻力;

三是同时增强动力与减少阻力。

有实践表明,在不消除阻力的情况下增强驱动力,可能加剧组织中的紧张状态,从而无形中增强对变革的阻力;

在增加驱动力的同时采取措施消除阻力,会更有利于加快变革的进程。

所以,组织行为学者提出了有效的组织变革要经历三部曲过程,也即解冻(破旧)--变动(改变)--再冻结。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改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将发生变革。

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职能,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带领全体成员,发挥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变革中成功。

参考文献:

1、周雪林:

企业变革管理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2,

(1)

2、邱国栋:

当代企业组织研究——管理变革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任凤玲:

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惯性分析,管理科学文摘,2003(10)

4、约翰.科特(JOHNKOTTER):

变革(LEADINGCHANGE),北京:

机械出版社,2005

5、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陆兴发翟勇洪:

变革管理:

模式、内容及其流程,企业研究,2007,

(2)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