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Word格式.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 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 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二)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3.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4.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答案] 融情于景。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
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清平乐·
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
核查。
②床头:
指酿酒的糟架。
5.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答案] “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6.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 ①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②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7.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8.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案] ①对朝政的不满;
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
③想以山水自娱;
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
平江百花洲:
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②王程:
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9.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
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10.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 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
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
,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1.词人为什么会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
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回答。
[答案] “软草平莎”在雨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
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
触景生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
“何时收拾耦耕身?
”
12.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
[答案] 比喻,“光似泼”极言光线充足,“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
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
对仗,日暖与风来,桑麻与蒿艾,光似泼与气如薰对仗工整。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3.请结合全诗,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前两句。
[答案] 以乐景衬哀情,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桃花繁盛,李花飘香的生机盎然的春景反衬出诗人的深愁苦恨。
14.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①不是直接抒发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曲折、含蓄地表达愁思。
②不说自己愁重,而怨东风冷漠不为己遣愁;
不说自己“恨长”,却反过来怨春日惹恨。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5.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
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