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
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
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
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
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
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
“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
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
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
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
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
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
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
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
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
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
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
当然。
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
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
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
《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
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
“《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
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
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D.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夜,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
C.在美学家看来,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转化为其经典水墨画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虾”。
【小题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
说命下》
B.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神思》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小题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
【小题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雅人雅事,在叶朗看来,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
请从“作诗、行酒令、品茶、下棋”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布袋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
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
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
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
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
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
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
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
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
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
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
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
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
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
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
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
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
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
“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
”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
“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
“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
“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
“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
“要是没人认呢?
”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
“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①“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
“啥说法?
“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
见了面,分一半。
“你这不是耍浑吗?
②“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
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
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
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
嘴比唱戏还利索呢?
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
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
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
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
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
老韩也赌上了气:
“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
”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
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
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
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
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
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
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
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
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
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